郑辛遥
【主持人】
阿竹
【嘉宾】
马未都
观复博物馆馆长
岳敏君
画家
金晓东
古瓷收藏家、鉴赏家
主持人的话
收藏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媒体引用权威部门统计称,目前,我国有组织的收藏爱好者队伍已达6800万人。与此同时,市场上假货泛滥、收藏爱好者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也成为一颗颗“地雷”,随时有着被引爆的风险。今天参与谈话的嘉宾多为收藏界的“老法师”。假如你是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相信他们的建议对你很重要。
1 是因为喜欢,还是为了赢利
主持人:近两年来艺术市场很热,我们经常可以从媒体上看到某某拍卖会上某件拍品又创下了某个纪录,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些都是天文数字。对于这样的现状,不知马未都先生怎么看?
马未都:我们今天看到的拍卖连创天价纪录的情况,不一定是真实的,有部分是虚假成交。这其中真与假的比例我们无法考证,但不可全信。
主持人:因为这个市场如此火爆,所以有许多可能平时连博物馆都很少去的人,对艺术本身并没有太多了解的人,也开始进入拍卖行,搞起了收藏。
马未都:目前在中国,收藏者大多是出于投资的目的。对于这些收藏者而言,买一件艺术品和买一个股票没多大差别,这是最伤害艺术的。而在西方国家,收藏者的主要目的是消费。他们本身是喜欢这件作品才买,而不是为了投资赢利。在中国,目前真正是因为喜欢而收藏艺术品的不超过10%。在西方国家,这个比例要超过50%。
主持人:我们发现,电视台推出的有关收藏的节目都很受老百姓欢迎。去年年底,西泠印社的专家曾来上海做过一次现场鉴宝的活动,参与的老百姓也非常多。不过,据专家们反映,老百姓拿到现场的“宝物”,十之八九都是假的。
马未都:在公开的服务性的鉴定中,老百姓送去鉴定的藏品大多是假的。不过,这个数字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虚假的。因为很多收藏了真品的人不会把东西拿去鉴定。就像去医院的人十个里面也许有九个是得病的,但你不能说,我们这个城市十个人里就有九个是生病的。
2 经典收藏只是少部分人的事
主持人: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收藏只是少部分人的事”,这个话怎么理解?
马未都:这话没说全面。我说的是经典收藏是少数人的事。因为经典收藏是很昂贵的。不是随便谁都能承受得起。但是,大众收藏就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喜欢收藏糖纸,这都是个人喜好了。
主持人: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经济实力,然后有搞收藏的想法,您觉得他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马未都:首先要正确认识市场,任何市场都是有风险的。第二,要喜欢艺术,并且要去读相关的书充实知识储备。第三,请个专业的经纪人帮助他打理相关的事情。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经纪人,具体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马未都:首先是要帮助这个收藏者确定收藏对象。根据收藏者的兴趣爱好,你是喜欢陶瓷,还是喜欢玉器或者别的什么?是喜欢什么年代的?你就是再有钱也不能见什么买什么。要成功就要先划块地,要目标明确。第二,经纪人要提供相关的服务,确定买什么不买什么。就算你都是去拍卖行拍,不担心东西的真假,但也存在什么值得买什么不值得买,经纪人要把关。第三,控制价格。一件好东西,收藏者自己很可能脑子一热花了很高的价钱买下来。而经纪人就是要帮助收藏者定出一个合理的上限,比如一样东西最高什么价,超过就不能买了。就像玩股票玩的牛的都是玩别人的钱——所谓操盘手,他们可以比较理性客观地看这个事情,收藏者本人很可能会冲动。
3 收藏“发烧友”不要只看到金钱
主持人:您也看到了,现在很多工薪阶层对收藏很感兴趣,甚至到了“发烧”的地步,对于他们这些民间收藏爱好者,您有什么建议吗?
马未都:第一,要量力而行。收藏是快乐的事。不要超能力进行。比如,你一个月能拿出800元来花在收藏上头,别看到一件5万元的东西觉得好就非得买回家。第二,要多读点书。多找一些自己喜欢的领域的书来看。收藏的乐趣是文化带来的,不是金钱。第三,戒贪。别想着花几百元买的东西一转手能卖几千万。
主持人:不可否认,在目前的这股收藏热中,媒体、一些喜欢收藏的名人、明星都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您怎么看待这个情况?
马未都: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对于选择者而言,自己要有判断能力。我上《百家讲坛》讲收藏,内容涉及老家具、陶瓷等很多方面,但是尽可能不谈钱。有时候会提到某些拍卖成交价,那些数据我都仔细核查过,一定是有案可查的真实成交纪录。我在《百家讲坛》主要讲收藏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成因。希望引导社会关注收藏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您的节目大家都很爱看,不知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马未都:我在《百家讲坛》的节目要陆续播几个月。接下去相关的书也会分门别类出几卷。录电视节目时间有限,所以,更多东西都在书里了,这些都是集我自己几十年经验和切身经历得来的感悟。喜欢收藏的朋友读了肯定会有用。
4 现在的地摊货95%是假的
主持人:金晓东先生是沪上知名的古瓷藏家。从事收藏三十余年。当年金晓东也是从地摊上开始淘到自己的宝贝的。前后三十多年,您觉得这个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金晓东:我是1974年开始关注收藏的。当时,人民广场大道上每天早上6点都会有人自发地聚成一个古玩集市。那时,地摊上没有假东西。1块钱就能买到很好的东西。那个时代,人们关心的是温饱。只有些艺术家、或者比较有文化修养的人出于爱好搞收藏。
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收藏开始热起来。在1985年前市场上基本没有假的东西。买起来很放心,主要就是谈价钱。上世纪90年代,收藏队伍发生了大的移变。收藏者们将收藏作为投资来搞,以赢利为目的。到了现在,地摊上的东西95%是假的。小的古玩店里一半是假的。
主持人:市场热了,于是就有人为了牟利制假,也有人虽然不懂却也想参与进去赚上一笔。
金晓东:全国收藏大军有几千万,大多数人都没有专业知识。有些商人赚了钱想投资艺术品。去拍卖行里,看什么东西大家都在抢着拍,他也竞拍。但拍卖行的这种竞拍有时候也会作假。很可能买贵了东西。我也见过很多人,花了不少钱收了几屋子古玩,结果没有几件是真的。现在制假的水平都很高,当代的名家字画、古董杂件都能作假。
5 鉴宝类节目要有“三多三少”
主持人:收藏爱好者们很欢迎那些电视上的鉴宝节目。这些节目您看不看?
金晓东:我也看的。比如王刚主持的那个节目,我觉得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娱乐性重了点,现场组织安排的成分多了点。对于这类节目我有“三多三少”的建议。
“三多”是指:多一些对收藏品的鉴识,现在的节目里专家们光是给一个结论,解释太少。一件东西为什么是真的,特征是什么,鉴定的诀窍在哪里。多一些多藏品的品赏,可以从美学角度去谈,而现在动辄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太虚。多一些对藏品历史背景、文化含量、艺术成就的链接。
“三少”包括:少一点哗众取宠的噱头。少一点俗气的插科打诨。少一点为了产生轰动效应而高估物价,人为造成被鉴定藏品的有市无价。
6 法律缺位“潜规则”大行其道
主持人:作为一名“老法师”,您觉得现在这个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金晓东:买了东西不能退是最大的问题。在古玩市场上买的东西,都有这样的潜规则,东西离开柜台,哪怕只是半小时,买家拿回去退,卖家也不会认账。在拍卖行里买的话,名义上要有2位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是假的才可以退。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通老百姓很难找到这些专家来作鉴定。
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这个领域。假的字画古玩不属于“伪劣商品”,315管不上。在国外,如果证实商家卖的是假东西,那是要吃官司的。
主持人:对于广大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您有什么建议吗?
金晓东:我建议他们要多跑博物馆开阔 眼界。多跑古玩市场练眼光,并且一定要上手摸,锻炼鉴别能力。
另外,海外淘宝现在也非常热,这也是一个途径,有时候可以收到精品。据专家统计,现在在海外的明清外销瓷有2000万件左右。不过,因为国内收藏很热,国外的古玩这几年也涨价了。在国外的旧货店、小拍卖行有时也有假货。这是需要注意的。
近年来,国外有机构发现中国国内对皇帝御用品、皇家庭院中的旧物特别追捧,也会打着帮助中国国宝回归的旗帜,高价拍卖一些古董。
7 为什么东西贵了反而有人追着买
主持人:最近二三年,画家岳敏君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显著位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不断创下天价纪录。我们注意到,这其中,有的作品是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
岳敏君:这就是个问题,为什么一件东西便宜的时候谁也不关心它,当它变得很贵了,大家反而都想去买它。我父母那代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他们对于收藏没有概念。我对收藏也不太懂。但是,现在情况是,对于那些藏品——不管是哪类,大家眼里看的都是钱,而不是那件东西。所以我认为现在的收藏不是什么正经八百的东西。
主持人:作为艺术家,您现在的创作状态和上世纪90年代有区别吗?收藏热对你有影响吗?
岳敏君:对我没什么影响。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画便宜就不画,贵了就多画。
主持人:听说您和马未都先生经常聊天,你们都聊什么呢?
岳敏君:会听马先生讲关于古董的事情。比如他讲一个铜器,讲它所处的时代,它背后的文化等等。很多时候,别人听进去的是这个东西的价值,我听进去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一样东西的价值,是看它所处的那个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它对于在当时那个社会的价值。
主持人:会不会觉得这个市场有点“发烧”?
岳敏君:是不是过热我说不好,我觉得要过一两百年回过头看,才会比较客观。现在卖出高价的东西,放在历史背景下看,也许并不算什么。
【结束语】
成功的收藏者都将收藏当作爱好,关注的是藏品背后的文化,而非它的升值潜力。当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的收藏发烧友已经成为广大民间收藏爱好者中的“主力军”,我们的收藏市场也到了需要理性降温的时候。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而收藏市场同样有风险,除了谨慎之外,还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做后盾。
马未都 郑辛遥
郑辛遥
金晓东 郑辛遥
岳敏君 郑辛遥
郑辛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