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鉴宝支招 “泡点”曾经是鉴定古玉的依据之一(图)
来源:广州日报 2008-04-01 10:25:3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此玉石为鳄鱼形,材质为青玉,高10.5cm,长36.5cm,厚3.1cm,是一件十分罕见、颇具规模、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罕见之品。

 

    自然状态与特征:

    龙首近似红山文化玉勾形龙的龙首,不过较玉勾形龙的龙首稍粗稍短,略微肥厚,颈颌有沉实下坠的真实感,近似鳄首;龙目、龙口、龙鼻孔均与玉勾形龙相同。龙鳍从颈上至尾根直立于背脊之上,较薄;鳍两侧的斜棱平行,磨制精致;鳍脊之上的棱为齿牙,以状其龙鳍之尖锐锋利,以示其龙性之威猛神勇。尾根部饰半环形平行棱,此处的纹饰别具匠心,显示其肥实粗壮有力,与肥硕的颈颌首尾相称相衬,完美和谐;尾根至尾尖渐呈流线型,渐后渐细渐尖。四足粗短,似兽足,其状似爬行动物匍匐爬行。

    玉色与沁状:

    原玉质的青色,普遍沁为灰色、灰黄色、微黄色、灰白色,诸色交叠,互相浸润,为一种自然和谐的沁色状态。点片状的灰白色沁斑,互相延展,衔连,形成一种颇似淤积而流动的沼溪状态。鲜明的灰白色沁斑,较浅淡,是受沁处覆盖的灰白色沁醭(化学物质碱盐之类),醭上已经包浆。沁色较深层处,其色较暗些,为灰黄色,积淀在深层之内,凝聚为块结状或团簇状。如果经过盘拭便会逐渐鲜明,块结或团簇之间便出现向周围延展的条纹,其纹不断明晰与加深,便形成沁纹。

    未加盘拭的生坑玉品,其沁色的状态往往是混沌模糊不清的。未有经验的人往往不知道古玉上有许多沁纹是盘拭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沁纹,则是古玉出土之前后,接触空气,经过干湿变化,玉表层之内出现纵向或横向伸展的片状纹理。

    此龙玉表层可见此种纹理。形成沁孔沁洞之处,弥浆较厚,凝结异物较多,因而呈现的颜色更加深暗,近似脏色。此件玉器玉表普遍受沁,普遍布有沁色,因此原玉质的青色只在沁色的包围之中斑驳呈现。玉表上的“脏色”处,弥浆较厚,土质被覆盖,因此沁浆未能完全与玉表弥合,便出现“泡点”,其泡点曾是古人(清代玩家与学者)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华古玉》)

    真品鉴证:

    多年前,初得此龙时,其玉表多为轻度钙化状态,沁孔沁坑并不多见,也不深阔,青色玉质也很少显露。现在玉表却布满沁坑与沁孔,而且沁孔较深较阔。

    玉表多处分泌浮浆,浆体之上布有大大小小的泡点。

    除多处有棱角分明的沁孔之外,还有许多颇圆(自然沁蚀的天然之状)的沁孔,密集的与孤立的沁孔均有(孤立的沁孔是绝对不可人为的)。

    原始的刮磨痕,多处沁为土咬坑与沁沟。

    玉表层与深层的沁色,其点状、片状、云雾状、结块团簇状,均为自然沁蚀的状态;白色、灰色、微黄色、深黄色等诸沁色,错落交叠,均为自然沁蚀的状态,无人为染色之迹象。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