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赏析
白山黑水中华魂
来源:美术报 2008-04-07 10:45:5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袁武 进山 局部 2006年作

  袁武 掰苞米 2007年

  袁武 北方秋天的肖像之六 2006年作

  袁武 钟馗小像 2005年作

  袁武 弘一法师 2007年作

  Ⅰ袁武的特质是鲜明的个性化,他的人、他的画都是独特的、卓越的,气势大、格调高、意趣远,画到精辟处,迸发灼人般的气势,使你没法不去关注和研究其人其画,他从哪来,要到哪去?结论自然是非同寻常,东北又出一“舵把子”。

  30岁那年,袁武创作发表了《大雪》,获评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以这样的起点步入画坛。此前,《又是一年春草绿》、《冬趣》、《角落》、《没有风的子夜》等,亦分别参评省展、国展、东三省联展且均获奖项,广受好评。乡情依依,清新素朴,使上述作品呈现本色、纯美的视觉效应,呈现边陲北国缓慢而沉厚的生活节律。从老百姓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画面感,创造性地转换为极具个性化的笔墨言说,以白山黑水为绘画源头或曰切入点,袁武开始了艺术之旅上的打拼。他宣称:我认为选择表现对象时要做到三点:你熟悉的、你感动的、你能画的。什么是美的?我觉得真实才是美的。他是工人出身,下过乡、做过工、教过书,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也一直乐于置身基层群众中,同普通劳动者休戚与共,并由此发生创作上的自然并置,顺理成章,故乡的人和事被他搬上画面,艺术地传达着他对故土的眷恋和认知。

  就像一棵树,根扎得多深树就长得多高。袁武绘画的根系在于白山黑水,也在于中国画的基础性启蒙与积蓄,他曾反复临摹《芥子图画传》,娴熟到至今仍可默写其中的部分篇什。及到三十而立,终至崭露头角。随后,他更有机会求学北京,极大拓展着艺术视野与创作实践。《凉山布托人》画了一群身着黑披风的彝族汉子,相聚无语,以其特有的休憩方式打发时光。画面犹如一个巨大问号,令人很想知道这些一贫如洗的山里人何以维系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何以如此地平和宁静,与世无争。《迎阿訇》及《宁夏行》系列组画,以群像般的聚集,如雕似塑般的笔墨力度,刻画了穆斯林们犹若世外高人般的超脱感,犹若山一般的沉雄感,其团结一心,铁骨铮铮,足以使他们面对任何困难,以确保这个民族的独立特行。《在海边》、《海滩》、《老海》等,则来自他对海的认识、理解。他带学生到锦州写生,住在一座小渔村里,与大海朝夕相处。他也曾逗留于山东威海、荣成及黄渤海的一些地区。由爱海到画海,感受海一般的精神激励,历炼人格豪迈,寻求绘画语言的磅礴大气,思尽波涛。

  但毕竟,袁武仍旧属于吉林,属于生他、养他的那片厚土,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根系般的归宿感无时不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九十年代积蓄,到进入新世纪之初的爆发,他的故乡情怀一再转换为绘画冲动,像树的根系拥抱黑土一样,他亦陶然于白山黑水,于无画中求画,于平淡中出彩,能常人所不及,用家乡的粮垛、柴草、牛腱的脊梁,在画坛上垒起了属于他的峰峦。《塞外,春天还不曾苏醒》、《没有风的春天》、《自己的粮食》、《春天里的最后一场雪》、《进山》等,再现了生活中的种种场景,或雪野寂冷或粮垛攒拥,劳动者的家园虽历经冰雪严寒而总能赢来春的和煦、秋的收成。生活的节奏一如既往,乡亲的期盼生生不息。

  近期,袁武对其乡情、乡土系列再行提炼、浓缩,画面语符越发地简练、素朴,饱含深情地为父老乡亲造像,继《夜草》、《老农》等名篇之后,进而创作了《北方秋天的肖像》系列组画,一望而知画中人物皆有生活原型,通过取舍、强化,突出其面部特征,也即突出了生活给予他们的特定烙印,面庞的苍老、瘦削是黑土地必然的给予吗?人们究竟靠什么把握命运之神?如果不是自小嗜画如命,孜孜以求,画家本人又岂知今在何方?画和被画之间是一个无限放大着的时空,留待画家驰骋想象,心随笔运。

  中国人的美德最主要地存在于、发扬于社会底层,靠了普通百姓的善良纯朴,所求无多,恪守承传千载的文化认同与精神操守,这个泱泱大国的道德根基才不至于坍塌,虽历经苦厄而总能赢来新一轮的物质繁盛与文化再生。袁武绘画的起点并无刻意寻找,而是顺手拈来般举重若轻。他就在他们中间,画就在生活里面。他画得如此聪明,源自根性般的守护,真实真切,毫无矫作,也因而焕发着本色美,寓含着中华魂。  

  Ⅱ袁武绘画的另一侧重点是军事题材创作。《大山深处》、《夏日,阿拉山口的雪》等,表现雪野边关,气候恶劣下的官兵执勤,履行天职。和平环境下同样需要发扬牺牲精神,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九八纪事·二联组画》艺术地概括、再现了抗洪救灾中的典型画面:其一,众官兵置生死于度外,并肩筑成人墙阻挡洪水决堤时的汹涌波涛,捍卫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其二,一群被洪水围困中的乡亲扶老携幼,由一位军人率领着涉水突围,这使乡亲们有了主心骨,有了整体合力和生的希望。作为军旅画家,一些大幅、巨幅的创作初衷难免是双重的,是主观能动与客观驱动相结合的产物,“九八纪事”是这样,《小平犹在》等也是这样。

  “九八纪事”也被通俗地称作“抗洪抢险”。一次闲聊中袁武同我谈到,“抗洪抢险”问世后,美术机构提出收藏,我没同意。他们收藏的作品无以计数,收去干什么?只有大画家的藏品才有望公开展示。那么多画家踊跃捐献。我就不行,到底是个农民啊!说罢哈哈一笑。这正是袁武的可爱之处,率性真实,我行我素,一任良知。财富都是社会的,哪来哪去。尤其绘画作品,流传是其本质属性。对袁武而言,不是不捐,时候未到而已。

  袁武及其作品不失为当代人物画坛中的奇迹,其形成、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仅凭刻苦自励、锲而不舍还不足以解释他的成功、他的出类拔萃。凡奇迹一定会伴随奇遇或曰机遇。1997年的岁末,袁武曾数小时地守候于校尉胡同68号院中央美院宿舍楼前,为求教于名师而几经周折。转过年来他得以进修中央美院,拎一件行李卷寒窗苦读。又进而考上姚有多先生的研究生,这才有毕业后的二次择业,特召入伍,任职军艺美术系。袁武说,现在能了,有了点小本事,可能在某一两点上较先生有所超越。但你不能超越历史,在那个时期先生就是一高度,而你只是豆芽菜,是他把你变成小树苗,扶你成长起来,有了今天。你能不能否定这段历史?能不能说自己没有穿过开裆裤?美术是讲传承的,没有他们那一代人就没有我们。上大学或是穿军装,曾经是平民子弟试图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这样两件大事竟然在袁武身上合而为一,非奇迹乃何!自此,命运把信念和信心一起给了他,他的人和画不再仅仅是乡间小路上的风景,而注定要在更高、更宽广的视野里绽放光彩。他是属于时代的、美术的、军旅的,理当肩负使命。

  军旅绘画作为当代美术的一个分枝,有着独特的课题性,优秀的军旅画家有望在这里填补空白。挑战也是空前的。毕竟,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当代军事题材、军人生活有着极大难度。继张道兴、刘大为等人之后,袁武等人正待成为军旅画坛之中坚力量。昨日蓄势待发,今当继往开来,其势锐不可当。“势”是通常所说的“气格”吗?或许我们正在把袁武复杂化。生活中的逻辑总是这样,越是想了解一个人、走近一个人,就越是容易误解他、远离他。我与袁武相识于2001年,目睹过他的成功、成熟。深刻的成熟就是简约,归于单纯,如孔子的“四十不惑”,如孟子的“我四十不动心”。画家无论画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其特质的必

  然反映,都是其爱憎的必然流露,都是在其阅历基础上的合理解释。我发现,正是军人经历及军旅艺术家的责任感极大地、适时地充填起袁武的绘画能量,完善着他的人格与心智,人和画愈见厚重坚实,给人以预期及震撼。

  人作画,画养人。好画家越画越好,孬画家越画越差。道理很简单,有什么样的目标自有什么样的作为。说到底,“势”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画家、画笔,促成目标与作为上的再接再厉。袁武写到:“我喜欢在纸上画下又长又涩的线和又黑又重的大墨团,我希望笔下条条长线和浓浓的墨块是我心灵的倾诉。笨,使我对画有了一种平平和和、不急不躁的心态。面对我的作品总是不能很满意,但我却满意我的这种心境。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做事,安安静静地定一份计划,然后,义无反顾地去慢慢地实现,做得我很累。在生命属于我的这几十年的时光里,我一直为画好画而劳作着。我想画出一幅范宽《溪山行旅图》那样令人惊叹、敬畏的大画。也许我一生的努力都不及,但那是我心中的大山,我的心路会一直攀缘在这大山上。”(袁武《心路》)

  说到军事题材绘画,“抗联组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袁武通过《生存》、《牺牲》等大幅力作演绎了中国画笔墨施于军事题材创作中的一种范例,一种前无古人般的厚重与深刻。在这里,人的生存极限抑或笔墨极限已然难解难分,薄薄的宣纸上到底还能展示多大可能性已然令人敬畏有加了。是谁把“抗联”这样的题材连同白山黑水一起留给了袁武?为着成就他的笔墨作为,为着借力发挥,演绎中华魂魄之时代强音。也许他儿时的画家梦就萌生在抗联的故事里。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创作抗联组画便成为袁武的必然抉择,他有意在最为寒冷的日子里回乡写生,到抗联战士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搜集素材,获取感受。他发现,抛开日寇围剿及伤病折磨不论,仅只寒冷与饥饿也已超过了生存极限,真不知当年抗联战士是怎样度过那段艰苦岁月?袁武欲用画笔揭示这种悬念,揭示人类命运之沧桑感,紧扣战争与和平之永恒话题,甚而把抗联战士想象成自己的爷爷及其乡亲们,予以深切的赞美和缅怀。

  他是位集教学工作与绘画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家。他作《生存》时,不免在军艺与郊区的画室之间来回跑,我当时目睹过部分画面的创作过程。他在军艺的办公场所支了一块画板,插空画几笔,用他的话叫“隔段时间抠一颗头,再一颗颗地接起来。”他用了“抠”而非“画”,足以表明刻画抗联战士面部表情之专注、之倾情为之。《生存》从酝酿到完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最终成稿面世时,朋友们被感动着,读者们被震撼着,它所引起的波击一直持续到第十届全国美展,一直到今天。对袁武而言,则更会长久地持续下去。《生存》使他站到一个新的高度上,也使他挑起了新的担子。随后,他创作了《牺牲》,还将创作《家园》、《掠夺》、《胜利》等以抗联为主题的系列组画。他成功了,也愈加勤奋。

  他同我谈到,什么叫美术大家?哪些人能成为大家?大家50岁之前在干嘛?谁知道他们?齐白石在斫木头疙瘩。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在研究美术史,认认真真地梳理一遍,从中获得真知灼见,知道自己在哪。袁武说:“我所知道的大家,50岁之前是些潜在水里的人,偶尔出来呼吸呼吸,喘喘气,其余时间都在水下掏宝,捞那些海参、海胆、鲍鱼、鲜贝之类,过了50岁才上岸吆喝着卖这些东西。等到老了,60岁、70岁,成精了,再玩玩深沉,寥寥几笔。再看如今的画家,30岁不到就开始卖画,一直在水面上漂着,莫说大家,画匠能不能算得上?这都啥时了?2008年了,能挣钱不叫本事,见财起意还是视而不见?放着钱不挣才叫本事。”

  袁武说,大创作,画大画的一个好处是迫使自己沉下去、静下来,关起房门做学问,读书、想事、养气,调整好精神状态。一年画一两张大画,十年不过十张二十张,是慢了点,可那是你的心血、你的劳动,积累了你所有的心力,也因而才有分量,能把你一步一个脚印地推上去。

  Ⅲ袁武又有一类是历史题材绘画,在传统文化的大海里捡拾那些向来为民间所传唱不已、所津津乐道的典籍、传说、故事,如“老子出关”、“嬴政统一六国”、“霸王别姬”、“姜尚独钓”、“屈原行吟”等。越是盛世,人们就越是有条件、有心情重温历史,讨教于前人,从中获得文化上、精神上的灌溉和养育。袁武是位读书人,是当代画人中的饱学之士,对历史知识、传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每天晚上全在读书,无论怎样忙碌,常年坚持不懈。他饱览沃看,多所博览,每每沉浸于老子的高远、孔子的博大、庄子的哲思中,激发起多少慨叹与遐想,情不能已,则引笔作画,或可抒发一二,聊以告慰先贤。

  这样,袁武绘画便形成横向廓开,纵向致远,纵横交替,相互补充的格局。他凭借家乡之白山黑水为起点,拓展到以北方为主的河山大地,通过农民对土地的守护、劳作,揭示民以食为天的永恒话题,揭示民生意义及人性关怀在当下社会形态下的紧迫感、现实性。而现实生活中的两难命题又往往要到历史中寻找答案,袁武对历史题材绘画之钟爱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又因为,中国画一定要讲笔墨、重技法,没有人可以忽视扎扎实实的案头功夫而一蹴而就。袁武习画曾经一波三折,经历了“死里逃生”(长期自学,不善素描而曾经被美术院校拒之门外)到柳暗花明的艰辛过程,这就给他一股狠劲,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般的锻造,坚信中国画的必由之路只能是千锤百炼,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什么他如此地酷爱写生?如此地肯定引入素描对发展人物画语境的极大作用?都可从上述理念中找到答案。他相信人物画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相对于花鸟、山水,老祖宗毕竟在人物画方面留下较大的研发空间,这是人物画家的幸事,也是人物画家的尴尬,除非你能拿出自己的成果来。袁武于历史题材画上兵分两路:纵笔挥洒画大画,《观沧海》、《垓下歌》,展示笔墨飞扬,拨浪击水般的气概;同时随性而发画小品,《庄周梦蝶》、《羲之观鹅》,尝试画尽意在,参惮妙悟般的笔墨效果。画小品是对画大画的事先预演,是对笔墨可能的诸多尝试。

  关于笔墨,袁武绘画以其强烈的风格、特质,展示了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所显示的非凡才能。他的长线条、大墨块,“强化说”等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丰富着当代人物画创作的物理空间,也铺垫着迈向更高境界之艺术路途。关于笔墨,离不开浓重的学术色彩,就袁武绘画的内质而言也有更多话要说,已非本文所能包含的范畴,就留待专家们去评说吧。 

  Ⅳ此外,也还有一些未及归类之作,银河系以外也还有大大小小的星座、星云,今日之散落难说不是明天的聚拢。我尤其喜爱《咕得毛咛》那样的作品,画了一群农家的娃娃在简陋的校园一角、在简易的木质篮筐下诵读英语时的情形。你可以把他们视为抗联英烈的后代,更可从她们身上看到新希望,农村的、未来的、甜润的。《小村,又一个秋日》作于1995年,距《咕得毛咛》正好过去10年。10年前的画面上一个娃娃、两个娃娃,孤单无援地守候在一栋茅屋前,没书可读,似乎望眼欲穿。现如今的画面上则有一群娃娃,展示开新的气氛、新的希望。这10年,是袁武向着绘画厚度努力攀登的10年,向着自我潜质不懈发掘的10年。看得见的是成果,是迭有大作,屡获大奖;看不见的或说是易于被人忽视的是他人的成熟、宽厚,越发地看重简洁、真诚、率性等看似寻常的品格,也便越发地难以割舍乡土、亲情,则《咕得毛咛》、《母亲看我画小平》这类作品也便明显地透着亲切、挚爱,饱含深情,虽轻松却不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有着真性情、真魂魄的自在跳动。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