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绞胎瓷枕
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长沙窑,在中晚唐和五代时烧制出釉下彩瓷器,引发了瓷器艺术的又一次革新。长沙窑釉下彩色调主要有褐、褐绿两种。制作方法是在坯上以褐、褐绿直接绘画纹饰,或先在坯胎上刻好纹饰轮廓线,再在线上填绘褐绿彩,最后施青釉。从现存大量实物看,这种装饰形式起初是单一的褐彩斑点,后来演变为粗犷美丽的褐绿彩斑点和褐绿色小圆点。长沙窑釉下彩突破和改变了青瓷的单一青色,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手段,并为后世釉下彩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道路。长沙窑釉下彩瓷的造型也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各种带柄执壶,壶口有直口、喇叭口、洗口;壶腹有圆腹、长腹、瓜棱形腹、袋形腹;壶流有直管、八角、方柱形等,在唐代瓷壶中独树一帜。
绞胎瓷也是唐代的一种新瓷艺,以此工艺闻名的有当阳峪窑。绞胎,是用白褐两色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再拉坯成形,胎上形成白褐相间的纹理或色斑,上釉焙烧后便成为绞胎瓷器。传世绞胎瓷枕较多,枕面上往往绞出三组圆形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列,构成装饰性很强的图案,称为“花枕”。因绞胎瓷制作工艺复杂,所以这种花枕往往只在枕面以绞胎瓷为胎体,枕下大部则用白胎。197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河南巩县窑址采集到一件花枕残片,其断面表明,绞胎团花只占枕厚度的1/3,枕面以下2/3是白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