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在孤山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里,几个艺术家和教育家花了一个银元租下了这些屋子,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艺术院校;80年后,这所学校已经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著名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
1928年,当时名为浙江美术学院的艺术学府遵循着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树立起了一种以美术唤醒人心,以东方新艺术来重建国民性的精神使命。1978年,历经凤凰涅槃的浙江美术学院满怀期冀地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2008年,学院的规模得到了历史性的拓展,形成了美术学为首,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艺术学共同组成的特色视觉人文学科群。
为庆祝学院80周年诞辰,中国美院于4月8日进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中国美术学院新时期三十年(1978-2008)发展文献展、当代艺术教育与传播国际高峰论坛,以及新媒体艺术节。
展览:历史的力量
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门口人头攒动,和普通的凑热闹不一样。经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些与众不同的气质,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他们到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参观《学院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新时期三十年发展文献展》。
展览的开幕仪式就在风景秀丽的湖畔南山路上进行,前来参加的嘉宾除了全国重要艺术院校的领导以外,还有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这里成了艺术家的盛会。
原中国美院院长、著名油画家萧峰在谈到新时期美院发生的变化时显得格外激动:“中国美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发生的变化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变化。这次的展览能够展示出艺术作品久经考验的历史的力量!”
文献展中展示的中国美院80年历史中的珍贵文献和历史照片,见证了美院从孤山的一个小院子发展成世界瞩目的文化艺术摇篮的传奇历史。众多来自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这些艺术品不仅让人体会到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也让人对美院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峰会:学术的力量
下午在新建成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召开的题为《境遇与策略:当代艺术教育与传播》国际高峰论坛是国内首次如此高规格的论坛峰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荷兰等众多国际一流艺术院校和国内知名美术学院的教育家和管理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为时下艺术传播和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诊病号脉。
不管是国内的知名专家还是国际的学者,众多峰会参加者讨论的话题当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主题:艺术院校和全球化进程给艺术创作和交流带来的影响。
中央美院院长,著名中国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潘公凯教授在自己的演讲部分对于时下院校之间相互模仿、开设相同专业和新学科的过度开发引发的问题表示了担忧:“现在很多学校看到了我们开设新的专业,然后也照样开设新的学科,但是这样简单模仿会导致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下降。”
而来自芬兰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学院的教授、艺术博士玛利亚·赛萝则对未来教育作了两则比喻——孤岛还是十字路口:“艺术学院通常是单独的机构,拥有自身独有价值观的‘孤岛’……新的整体构架将是艺术、科技和经济研讨会的十字路口。”
众多与会学者也表示了全球化环境下对各国艺术创作特色在互相借鉴中逐渐消失的现状的担忧。
新媒体:传播的力量
人自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用视觉和听觉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绘画和音乐两种看起来并不相干的艺术形式似乎有着切不断的渊源。新媒体正是利用了这两种艺术传播方式,使用现代科技来进行综合性创作和传播的媒体传播方式。
在《我的兄弟姐妹》一片中扮演美术教师角色的先锋人物崔健也来到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参加“四季·第三届中国新媒体艺术节”。
“现在年轻人幸运的是可以不出门就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但是他们听到的大部分音乐是被送到门口的,而不是主动寻找的,所以很少能够听到真正的好的音乐。媒体在当中应该有一种更加‘开放’和‘公平’的态度,这样才能使真正的好的音乐找到更好的市场。而事实上市场运作在当中只是把一些并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强加给了消费者,这样使得年轻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文化和艺术。”崔健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理解则是,“传统观点里,媒体并不是艺术,而是传播工具。新媒体应该超越这样的工具的功能,给人们的想象带来刺激,只有这样的媒体才能被称作新媒体。”
因为骤然而至的大暴雨,原定于21:00开始的开幕式演出到22:30才开始,而众多慕崔健之名而来的美院嘉宾和校友也坚持等候。今日0:30左右,演出嘉宾和观众在音乐中迎来了中国美院80岁生日。
院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