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声,原名李延生,祖籍广东中山。1943年5月28日生于延安。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教学委员会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多次担任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委。
先后师从关山月、潘天寿、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黄胄等大师。1956—1980年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1969—1976年,在山西太原西山煤矿工作。1977—1978年,在山西省文化厅美术创作组工作。1981年起任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至今。1987-1995年,协助黄胄创建炎黄艺术馆,任秘书长,是炎黄艺术馆创办人之一。
李延声擅长写意人物画,兼及翎毛、花鸟、山水,尤其以画鹿最为精到。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在日本、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及国内各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正气篇》大型系列人物画广博好评,邓颖超专为题词“中华正气”。1997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举办《魂系山河》画展,其65米长、2.8米高的中国画长卷被誉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作品“慷慨赋同仇”获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银奖。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魂系山河》画卷以及多种流派和风格的创新作品,使美术创作在表现时代生活、画家意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张力和成就”。
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创作国礼赠外国政要。法国总统希拉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曾亲致谢函赞赏。希拉克称其为“富有才华的现代艺术家天才”,安南称其作品具有“美妙意境”。曾为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周恩来总理邓颖超西花厅、国务院侨办会议室和中国驻法使馆会议室等重要场所创作大幅布置画。
出版有《正气篇人物百图》、《李延声画集》、《李延声毛笔速写》、
《李延声作品集》和《魂系山河》缩印画卷等多种画集。
李延声艺术网:www.lysh.com.cn
1997年在美办个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妇接见李延声教授 并收藏李延声作品《灵草青青》
与贾庆林合影
安南收藏李延声作品《灵草青青》
1999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宴请李延声教授
李延声与李政道博士、黄胄先生陪同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参观画展
巨幅国画 “慷慨赋同仇”(“魂系山河”长卷之四)-1997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艺术大展 获银奖
1984年李延声、白雪石合作为周恩来、邓颖超西华厅创作的巨幅国画-《朝辉图》
受邀为钱其琛、温家宝出访作国礼,接受证书
陪同华国峰(右一)参观展览
王震参观画展
与李瑞环 参观画展
为巴金先生(左一)造像,巴老在肖像上签名
与恩师李可染合影
为启功先生造像,启老在肖像上题跋
与启功、黄胄先生合影
与启功先生合影,启老为《魂系山河》写序
1985年在美术馆举办李延声个展《 正气篇人物画展》
与关山月合影
与程十发先生合影
与著名画家白雪石合影
李延声与刘海粟(中)等合影
与黄苗子先生合影
与沈鹏先生合影(在政协会上)
为费孝通 造像
为何海霞造像,何老在肖像上题跋
《常青树》收藏于在法国巴黎 中国驻法大使馆的会议大厅
《魂系山河》画展
李延声作品收藏于朱镕基办公室
1983年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李延声巨幅国画《秋丛群鹿》
1990年《山中的太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作品《社火图》获《北京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
作品《石窟朝晖》入选法国蒙特卡洛现代艺术大展
值此巴金老人百年诞辰之际,我回想起八年前为巴老画像的情景。
那是1995年6月25日,我去上海画画。听说巴老正在杭州养病,经朋友与巴老的女儿李小林联系好后,我便冒着滂沱大雨,乘车赶往杭州。次日上午,我按约定时间,到巴老的住地。李小林告诉我,巴老已九十有二,身体欠佳,见面时间不能长。随之,我神往已久的巴老,端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出来了。我来不及向他问候或说点什么,便赶紧用毛笔在宣纸上画起来。巴老似解我意,一动不动地坐着,神情自若,仿佛凝思着什么。他老人家前庭饱满,眼镜后面的目光坦诚而执着,嘴角微抿显得坚毅而个性独具。我激动地放笔直写,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巴老面对面地进行无言的心灵相会。我以简洁的线条,在几分钟内,勾勒出巴老的肖像。我把画像放在画夹上,递到巴老面前,恭请巴老过目。巴老满意地点了点头,接过我手中的画笔,签下了“巴金”二字,巴老用笔有力,签字的墨迹透过宣纸印在画夹的布画上,真是力透纸背。
最后,巴老的女儿告诉我,巴老最爱讲的一句话是“把心交给读者”。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写书,对读者掏心窝子;说话,对人民掏心窝子;办事,对百姓掏心窝子。我恭敬地将巴老的这句名言认真抄录在画旁。我至今难忘为巴老速写的那段经历,这幅画也成为我永久的纪念。 《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5日 第十四版)
同志们:
《魂系山河──庆香港回归祖国 李延声画展》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隆重开幕,我谨代表中国美协向作者表示热烈地祝贺:正当我们在向美术界呼唤力作,多出精品的时刻,李延声同志向大家奉献出他的长卷巨制《魂系山河》,这是本年度美术界的一次重要活动,也是近几年来美术创作上的一项宝贵收获。
李延声擅长人物画,十年以前,他曾在北京举办过一次“正气篇人物画展”运用中国水墨画技巧,塑造了一百位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当时博得社会上的广泛好评。这次《魂系山河》画展是作者在人物画创作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画家为了迎接97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以两年的时间,悉心研究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侵略的斗争历史,两度去虎门作实地考查、写生、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充分发挥他在水墨画方面的笔墨功底和造型能力,精心创作出这一震撼人心的巨构,在画面上塑造了成百个富有血肉和个性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自尊自豪的民族精神与气魄。《魂系山河》长卷以6大部分不同的题材和主题组成,各个部分互相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全图构思深邃,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在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都达到相当高度的统一。时间将会证明《魂系山河》将作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占具应有的位置。
我相信这次画展定会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
祝画展获得圆满成功!
王 琦
1997.4.26
(原载《美术》1997年第7期
王琦:原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
从美术院校毕业,走向社会,进入创作的新天地,我们都在努力实践,寻求在先师艺术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物画家,多经过美术学院学习,基本上是属于从素描教学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教学又是以徐悲鸿、蒋兆和先生为代表,基本特点是西法中用,将西洋素描引入中国画。我曾先后在三所美术学院学习。在广州美院附中,是按原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学习。接着到浙江美院中国画系,潘天寿院长强调中国传统技法学习,分人物、山水和花鸟三科。我在人物科,既学习素描,又学习传统笔墨技法。当时方增先、周昌谷和李震坚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将人体结构与传统花鸟画笔墨结合,形成兼工带写的人物画风,影响60年代中国画坛一代人。70年代末我进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学习,直接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和刘凌沧诸先生。蒋先生强调“尽精刻微”的写实,叶先生着重将生活中速写与中国画笔线的结合,刘先生主要强化对传统线描的练习。我们还专程到敦煌临摹壁画。1981年,到中国画研究院工作后,我成为黄胄先生的助手和学生,黄先生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速写。
在研究院,我们又有机会观摩、临摹了许多古画。为此我请人刻了一方闲章:“四十方知学传统”。从西法起步,复归传统,融西为中,推陈出新,于造化中锤炼,在生活中提高,我学画四十多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回想8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画坛形成新的冲击,对素描教学也展开讨论,对徐、蒋先生的艺术褒贬也众说不一。经过这十多年的争论,应该说多数人有了共识。
人物画要塑造形象就必须有素描基础,这是训练造型能力的科学方法。5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契派素描教学一统天下,排斥其他,阻碍了艺术的百花齐放。60年代蔡若虹先生提出“四写”为学习的基础,即临写、速写、慢写和默写。其中慢写就包括素描,但其体系应包括各种流派,而法国的重结构的素描更适宜于中国人物画。80年代关于素描讨论中有人又提出中国画应以“书法为基础”。确实,以书法入画是中国画的特色,书法与素描结合,即“书写”,可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
1988年,我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写的教材中提出,在“四写”的基础上加“意写”,即作者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随意进行造型的创作练习。其实山水花鸟画家都是随意写象的。正如郑板桥所说由“眼中竹”,到“胸中竹”,再到“手中竹”。而人物画由于对形象的要求十分具体,写生是必要的,但有的学院培养的画家,离开模特就不会画,这就是“意写”功夫不行。“意写”与“默写”的不同点在于要寻求画家自己的造型语言。“四写”加书写、意写,这“六写”就是人物画家一生的基本功,靠不断实践去练就,去提高。 徐悲鸿、蒋兆和以及黄胄先生所创作的中国人物画,是20世纪的典范,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辉煌的一页。但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有局限性的一面。我们的课题就是在其基础上,如何向前再走一步。
人物画家要继承先师们把艺术创作与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相连的使命感、责任感。讲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一般讲人生、生死和爱情等而爱国主义却是更为重要的主题。徐先生的《愚公移山》,蒋先生的《流民图》等之所以是不朽名作,因为它艺术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心声。其人文关怀精神是可贵的。黄胄的《洪荒风雪》、《载歌行》都充分表现了新中国人民的情怀。艺术家应有社会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画什么和怎么画仍然是应认真思索的问题。关注社会,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参与社会的变革,仍是今天应提倡的。人物画家是主旋律的高歌者,任重而道远。 人物画家要在生活中进行创造,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师造化,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真谛。黄胄说:“只有到生活中去,才会有冲动,才感到自己的不足。”“在表现生活中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我曾在山西煤矿工作8年,之后又多次到煤矿,矿工坚定刚毅的形象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创作大型历史画《魂系山河》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力度,往往也融入矿工般的气质,有浑厚感。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成功之作,都源于生活,洋溢着真情,人物画家的创作更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
人物画家的作品要以形象说话,要有感染力。画要有深度,作者就要有思想的深度、生活的深度和高超的技巧。中国人物画在唐代曾达到相当高度,以后就逐渐衰落了。最大的缺点就是千人一面。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说:“绘画不分中西,人物最难。我国传统人物画的弱项也在人物。”这个“难”,就难在是否能把造型与笔墨最有机地结合,达到传神的目的。肖像是人们精神风貌最集中的体现。如今摄像技术冲击现代派兴起,西方肖像画高峰已过去。中国人物肖像画要有新的发展,一定要与油画、素描、摄影拉开距离,充分发挥毛笔线描的表现力。实践中我坚持毛笔画速写,其中包括一批人物肖像写生,放笔直取,力求简洁,写神寄情,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放笔直取,不是描,不是画,不是造,而是“写”。这种写可以进入一个境界,将笔法中的情、意、法、趣与对象形神特点融为一体。
人物画家要在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寻求创新。把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技法相结合,把对人物塑造与画面整体设计相结合,不是为找符号而找符号。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意境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画家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和避开短处,是大有学问的。先辈大师的成功经验,都是根据亲身经历和体验,找到艺术创新的突破口。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人物画家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索,沉到生活中去,努力实践,艺术创作上才有可能向前再走一步。(李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