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董市场的“潜规则”,相信玩过骨董的藏家都会有不少感受。愈是高端的骨董市场,其“潜规则”愈让人怀疑我们是否还身处在 “黑社会”之中?!市场怎么那样诡异!欺诈怎么如此平常!在“白马”,“黑马” 不分,“真”与“假”时常颠倒的“游戏”中,人们付了血汗钱也还不知道藏品的真与伪——姓贾的专家说:“这件藏品是真品,价值百万。”而姓张的专家说:“这件藏品是仿品,玩玩可以,但没有收藏价值!”甚至藏家还会听到专家这样的说词:“如果是真品,你想想,怎么可能到你手里?!”……有时听到这样的话,我真想与他(或她)打赌。(注:不是气话,只因我本人也是颇有心得的骨董研究者。)
市场的“诚信机制”关键到底在哪里!公平正义在哪里?如何建立?为什么收费鉴定可以不付责任?!负责诚信市场的部门又在哪里!?为什么《国家权威鉴定机构》闪在高端骨董买卖市场背后不作为!?难道科学鉴定手段方面还有问题?准确几率还有问题?如有问题,不做鉴定结论,说明情况退回收费就是了。这样不合理吗?如果能做准确结论,推广就是了,让“诚信机制”在骨董买卖市场建立起来就是了。
所以,我认为,在科学鉴定手段可以作为的骨董市场,应让“诚信机制”愈早建立愈好。不然就是别有用心的不作为了。那人们只能求乞民主来推进目标。好比近几天的东航飞行员集体罢工来求乞节日工资。明智的领导应早做决断,顺从合理循法的民意才对?
当然,“诚信机制”是对买卖双方负责而制定的。
即一件拍品估值(或起拍价)在一万元(数值可以调整)以上的,拍品必须申请《国家权威鉴定机构》做出的“相关的机器检测”和存档备案。另建立“骨董信息流转IC卡”让骨董持有人持有。
“骨董信息流转IC卡”相当于骨董身份证,以后随拍品流转。会员(即有资格的拍卖单位)可上网查询在案记录。
新持有人在纳税后可在《国家权威鉴定机构》免费添加流转信息。
“挑战机制”是对拍卖单位聘用的“骨董眼学鉴定收费人”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凡不服“骨董眼学鉴定收费人”之鉴定者(包扩拍品送鉴人或不服眼学鉴定收费人的志愿者),均可随机参与“眼学鉴定收费人”之挑战,具体做法就是:让不服者有权提出将该拍品送《国家权威鉴定机构》做相关检测,以确定真伪。(这有些类同民事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而提出的上诉)。
若鉴定人眼学鉴定正确,即同《国家权威鉴定机构》所做之鉴定,则挑战人(或拍品送鉴人)要加倍交付眼学鉴定费;若鉴定人眼学鉴定错误,即不同《国家权威鉴定机构》所做之鉴定,则鉴定人应双倍返还眼学鉴定费(注:鉴定人应付的学费)。我认为有此机制,可有效避免下列诸弊端,进而相佐我国高端拍卖市场的“诚信机制”。
第一,可避免“骨董眼学鉴定收费人”对本无把握的送鉴拍品,不懂充懂,胡鉴乱定,受人钱财而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可避免“骨董眼学鉴定人”经常故意把真品说成仿制品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很多国宝如此这样慢慢流出去的)
第三,可避免滥竽充数的“骨董眼学鉴定人”常坐“朝南椅”而不自知,不断把后仿品(因其精美)而错鉴定为到代真品,让买受人蒙受损害;让国家部门诚信受到损害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