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展览资讯
2008沙龙专题展:08•80先锋——八零一代艺术家提名展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2008-04-16 10:20:06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主办:《美术天地》编辑部
  承办:上海嘉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策展人:谢海
 
    被误读的80后
 
    文/谢海
 
    20年后,或者10年后,或者三、五年后,我们现在了解的所谓80后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一个80后的后生在2007年底问我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还在讨论80后的艺术家或者他们这代人“缺乏责任感”、“不囿于传统”、“叛逆”等等特点,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背离了我们将要深入分析的重点。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戴上了有色眼镜,用不在同一个语境中的评判标准来辨别一件事物。比如我们常说80后“叛逆”,那么,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他们为什么“叛逆”?“叛”了什么样的“逆”?我们天天嚷嚷着创新,跳出传统,他们为什么就不可以“不囿于传统”,他们与传统的不同怎么就成了“缺乏责任感”?原因大抵只有一个,就是他们还年轻,他们应该按照通常想象中的那样,把基础打打好,但基础又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不为世俗所困扰,独立独行;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网络用语),有自己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他们反对别人说他们是生长在蜜罐里的一代,他们认为他们是最有包袱的一代;他们对以电脑作为媒材的虚拟空间有着不一般的痴迷和依赖,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远离虚假和不必要的尴尬。他们认定的很多东西是我们认为不可以的,他们说,这就是代沟。其实,所谓的代沟就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把80后的艺术家还看成是个孩子,是个嫩头青,就像多少年前我们被我们的前辈所认为的那样。
 
    80后的艺术家生活背景与我们不同。他们出生的年代是激情流溢的年代,是理性回归的年代,所以对于从80年到89年的激烈的文化思潮是一种在场却未能参与的状态。他们开始记事时是中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90年代,他们还没弄清楚“下海”是怎么回事时却理解了“下岗”一说,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中知道了进城打工、出国留学……他们在这个世纪初的艺术类院校扩招中走进象牙塔,他们知道要尊敬老师,还知道要尊敬老板。
 
    成长经历告诉80后应该如何生存,他们对话又不想和对方见面,所以他们用QQ、用MSN;他们的心思、观点想让别人知道,于是有了博客;他们甚至懒得出门买东西,因为他们几乎人手一张支付宝。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他们是不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 “娱乐”和“恋爱”。所以,80后的艺术作品中看不见那些政治、历史、乡土情怀,而大多是“游戏”、“网络”、“爱情”和“自我”,他们极力回避深度和沉重,他们用活泼、叛逆、搞怪等等鲜明的艺术语言诠释着眼中的这个世界。
 
    我所了解的80后艺术家有人颓废,有人积极,有人恶搞、怪异,但他们的作品不外乎孤独、寂寞、多疑、奇诡的表征,在他们顶天立地的作品面前,尚未细看画面,已感到一种震撼和冲击。大体来讲,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杂糅了众多经典元素和集体记忆的80后艺术家的作品,朴实与浪漫、粗俗与圣洁、怪诞与写实,层层叠叠地记录了他们身上积极的创新精神,从中也可以看到后信息时代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拷问,以及对艺术生存方式、文化困惑的思考。
 
    80后艺术家具备了成为新时代代言人所有必须拥有的技术(良好的教育背景)、时间(宽松的创作氛围)和物质(艺术市场的向好)条件。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尚在难以判断他们的状态是否合理时,他们能否回答自己怎样成为一个文化精英或者文化英雄。
 
    刘国松曾经说过“先求异、再求好”,而80后的艺术家却因为骨子里“不安于传统”的特点与一个成功艺术家的选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他们肆无忌惮地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倾泻着快乐、痛苦、忧伤、真诚和虚伪。在艺术产业化的当下,在艺术界疯狂制造速食面的时代,80后的艺术家没有被同化,他们的艺术创作依然故我,守住了艺术真诚的起码底线,从而让“过于张扬的自我让他们没有责任感,缺乏对社会的参与”等等看法显得不那么耀眼。
 
    80后艺术家至今并无多少话语权,最多也就是一些在自画自说类的文章里谈谈一些无关痛痒的看法。但由于他们的外语能力、学院教育和当下传媒业的发达,使得他们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游刃有余——他们用作品说话,挥洒自如、轻描淡写、从容应对来自理论界的困扰。比如我们常看到有人指责80后艺术家作品中有过多的自恋情结,而实际上,他们作品中的场景和人,宣泄或者替代了观众不可能实现的一些梦想。这正是80后艺术家作品一个最直截了当的特点——制造梦幻。
 
    当然,想成为文化精英或者文化英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端正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如今,老百姓的投资方式极为丰富,艺术品收藏只是其中一个选择。再一厢情愿地感叹纯艺术创作,其实就是一种矫情,那么,80后的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来势汹涌的艺术市场呢?在一个文化精英或者文化英雄被确认之前,成功与不成功,是以作品的好坏来分野的,而不是以你拥有的财富多少,艺术家的成长不是小说般美好,不过,这是一个另外的话题。好在我们的艺评人、收藏家已经陆续认同了80后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意义,这已经足够了,因为80后艺术家的作品在商业之外,也有人生况味在。
 
    如果80后艺术家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码,我们所要做的不如继续去关心他们的作品,少一点质疑,就像我们在多年前所遭受的质疑一样,彼此肯定是有误读的。

刘冰 四月的记忆 布面油画 130cm×97cm

余洪波 致幻的森林里无数的矮子 水墨纸本 240cm×180cm

张海鹏 沉淀与升华 雕塑 190cm×60cm×60cm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