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把鉴定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鉴定工作要规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4-13 09:28:2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近日,媒体曝光,说一位老先生给一位收藏者鉴定一批瓷器,均出具了鉴定证书。当这位收藏者把这批瓷器送到拍卖公司拍卖时,公司拒收,说这批瓷器都是赝品,使这位收藏者尴尬而无奈。其实,这种事情非自今日始,也并非个别现象。10多年来,收藏热兴。拍卖公司生意火红,古玩市场人流滚滚,电视上鉴宝、赛宝惹人眼热,那奇高的估价撩人心扉。于是乎寻宝、淘宝、捡漏、造假、鉴定、报价,实在热闹。在神州大地这种造假、收藏、鉴定、买卖俨然成了一种“产业链”。赝品生产成了一个行业,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收藏组织遍布全国。收藏队伍和赝品生产成正比发展。不少人发财心切,经受不住诱惑,拼着血本也要去赌一把。胜了便腰缠万贯,败了便人财两空。虽然有人亏了血本,但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赝品要多少生产多少,几千万的收藏者,前仆后继,永不言败。有人编出顺口溜:“傻子买,傻子卖,还有千万傻子在等待!”傻也未必,那里边“商机无限”啊!
 
    人们都说“盛世收藏”。这话大概是不错的。可是,有那么多好文物好东西供人们收藏吗?而且开口就是古玉杯、青铜器、唐三彩,闭口就是宋哥窑、明青花、清斗彩!真是大开眼界。说句老实话,除了少量盗墓品之外,谁手里有那么多高档传世文物供几千万人收藏?历史上顶尖的文物都是流传有绪的,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体制下,绝大多数传世文物都被各级博物馆所收藏。个别捡漏可能是有的,但大多数人都希望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历史上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收藏家恰恰是在乱世收藏的。例如张伯驹先生正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毁家纾难,卖掉房产,重金购买了著名国宝《平复帖》和《游春图》,并精心保护,新中国成立后献给了国家。相比之下,现在的收藏是一种什么样的乱象!
 
    在收藏以至于变现活动中,鉴定是重要环节。在仪器的科技鉴定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鉴定家的眼力便是唯一标准了。在收藏大潮里,鉴定家的地位空前提高。每个藏家都希望自己的藏品是真的是好的,于是,千方百计诱导鉴定家为其藏品题款,出具鉴定证书。如果是真品倒也罢了,如果把赝品说成真品,那事情可就大了。有人说了,鉴定家不是神,哪有不出错的。不错,老虎还要打盹呢,鉴定家当然有打眼的时候。不过打眼总有个概率的问题。如果把10件赝品都看成真的,那就有问题了。这错误有两种可能,一是水平太差,没有鉴别能力,那就干脆“歇菜”,不要当这种冒牌鉴定家了;一是迎合藏家的需要,违背职业道德,把假的说成真的,这就是品质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部分鉴定人员不太自律,搞有偿鉴定,胡开证书,误导收藏,乱了鉴定队伍,败坏社会风气。要扭转这种情况,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外,关键是鉴定人员要自爱,坚守职业道德,爱惜自己的名誉,保持晚节。
 
    说到管理,文物界是有很好的传统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很权威的鉴定机构。它的任务有3项,一是司法鉴定,二是博物馆鉴定,三是出境鉴定。委员会及其成员不得参与任何商业鉴定活动。各省文物鉴定组织也有很好的自律传统。要很好地总结这些经验,制定相关文件,把鉴定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使收藏活动健康发展。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