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展览资讯
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特展
来源:TOM美术同盟 2008-04-25 13:14:3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主办:广东美术馆
展期:2008年5月4日—5月24日
展厅:1、2、3、4
学术活动:“广州站——出发?中转?到站?”   广东当代艺术二十年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8年5月4日上午11:00—下午18:00
地点:广东美术馆专家俱乐部(二楼)

    广东美术馆自2006年开始,举办“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这是基于广东美术馆自“第一届广州三年展”后基本认同的学术倾向和研究方法开展对中国当代艺术区域发展的学术梳理——既要考虑它在发起发动时期——80年代,尤其是“’85新潮”时期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状况及特点的关系;又要考虑到中国当代艺术在经济急速嬗变时期与“全球化”影响下的发展现实。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学术现象为研究样本,探询这些现象及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对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能量和历史价值进行深入、客观和更具本土特质的学术研究和阐述。这是立足广东美术馆学术立场进行的一次大型的、综合性的当代艺术研究项目,也是追寻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动因的学术研究工作,这一研究性的系列展览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

    继2006年“‘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7”、2007年“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后,2008年,广东美术馆聚焦本土,策划了“’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三: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展”。对’85以来二十多年广东当代艺术的历程进行一次思路清晰的系统梳理和回顾,同时也弥补了中国当代美术史区域性文本的某种历史性缺憾。

    本次展览目的是以“85新潮”前后的艺术状态作为一个历史阐述的出发点,聚焦于广东的整个当代艺术在’85新潮以来的种种表现。在展览的前期策划阶段,策展人小组就“社会学关注”、“语言沿革”、“生态与机制”三个命题,深入探讨了广东当代艺术和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之间内在的呼应关系,以及广东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作为一种模式对广东当代艺术的“规范”。对话文本将作为本次展览文集的重要架构,同时注重从美术馆的学术立场出发,对’85新潮以来广东当代艺术史资料的梳理。

    展览部分侧重挑选自’85新潮以来在广东本土及国内外当代艺术界具有持续影响力,并一直坚持自身学术立场方向,目前比较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展览作品为近年创作的新作品(2006年以后)。受邀参与本次展览的40多位艺术家,均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广东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曾在改革开放和“’85新潮”的历程中,亲历了广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活方式变革,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碰撞和交锋所产生的种种连锁性问题;也有在消费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一代,由于深受消费文化、网络文化、动漫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面临全新的图像背景,他们的创作方式与图像的呈现方式都与上一代艺术家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在题材与观念的表达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几位目前分别生活工作在北京、上海、纽约、巴黎等地的广东当代艺术家,虽然他们的作品在观念上已明显地带有全球化的色彩,但述说于表达方式上仍带有一定的广东地域特点。本次展览作品类别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分布在首层四个展厅及公共空间内,共展出近百件作品。

主题阐释:

   “广州站”——广州火车站。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间,作为一个财富幻想、文化幻想及异质生活的符号而存在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一直在经济实践中和社会试验中调整着自身的文化状态和思想走向。作为“实验田”的定义,必定规范了广东在经济上必须具有充分的开拓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文化上必须回避激进主义。这样就构成了“广东现象”的两性,一是经济行为的大胆进取与锐意开拓,二是文化行为上的相对保守和谨守政治正确性。这种行政策略保证了广东可以集中精力去面对经济建设中的种种问题而又不至于文化思想上的急进造成思想意识形态的混乱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广东的经济战略和文化对策保证了广东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保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此同时“广东方式”也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和文化转型中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即保守的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围堵、放逐和过渡边缘化。

    作为符号性的“广州站”具有很强的文化阐释能力,一方面它规定了一段艺术史想像空间的阈度,一方面又揭示了广东当代艺术和文化迁徒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来”和“往”之间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著名艺术家和广东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因缘“广州站”的能指对应了广东当代艺术的流态特质,对应了“流动的三角洲实验室”的思想现实和理论基点。

展览内容:

1、文献部分
    通过呈现“85新潮”以来广东当代艺术的历史资料和影像档案,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文件、文物、作品及图片等,梳理80年代以来广东当代艺术活动的历史脉络。

2、展览部分
    经过策展人提名并审慎甄选出40多位在广东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和持续性的艺术家,大致包括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和2000年后涌现的三代艺术家;从群体和地域上包括活跃在广州、深圳、阳江地区的艺术家,还有从广东走出的国内外的艺术家。

展览文化构成:

一、社会学关注

    社会学关注是建立在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打开一个开阔的当代文化视野,探讨当代社会的精神现实及隐含于其中的文化肌理,艺术家在思想与游戏之间选择了自身的立场和态度,在回避庸俗社会学的同时确认了一种自我的社会关注方式和批评的个人角度。

二、语言沿革

   “水墨”一直是处于“困境中的突围和突围后的困境中”做着两难的选择,对语言的强调和身份的执着反而约束了精神上的解放,对“语言”最终服务于什么与其中有多大的可能性的提问成为当代水墨在问题状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语言探索了二十多年来究竟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或是说问题解决到哪一个程度仍是一个悬念,在广东的当代艺术生态中,“水墨”是一个突出的现象。作为问题之一,究竟是“当代水墨选择了广东,为什么选择了广东?还是广东的文化生态和历史积淀更适合当代水墨的生长?”将是一个颇有意思的提问,也许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能很好地说明“广东是什么或是什么是广东”。

三、体制的建设

    从本土集合行动的“105画室”、“92广州双年展”、“大尾象”的自我组织到“卡通一代”的对传播借助,以及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美术馆的国家建制,还是“维他命”的国际基金操作,以及博尔赫斯书店疏离化的个人坚持等,都在不断探讨各种模式,完善自身的文献体例,这些体制化的尝试是作为一个“枢纽”、“集散地”或者以“墟”的性质来开启一个集体行动的场景。同时也真正宣布一个多元实验的未来有多大的可能性。

学术活动:

   “广州站——出发?中转?到站?”

    广东当代艺术二十年学术研讨会展览开幕式当天将举行主题为“广州站——出发?中转?到站?”广东当代艺术二十年学术研讨会。目的是要通过广东当代艺术亲历者、支持者和见证者的多重角度讨论广东当代艺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艺术形态的特质,从而进一步明确“广东的当代艺术、广东的艺术家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出发——中转——到站”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或许可以使广东当代艺术发展的几条线路呈现得更为清晰。三十多位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学术批评的专家和学者将与参展艺术家一道对广东当代艺术二十年的历程的思索和总结进行积极的碰撞和阐发,为广东当代艺术的延续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

参展艺术家及机构:

群体:南方艺术家沙龙:王度、黄小鹏

“大尾象”工作组:林一林、徐坦、陈劭雄

“阳江小组”:郑国谷、陈再炎、孙庆麟

“卡通一代”小组:黄一瀚、孙晓枫、江衡、响叮当(陈秋彤)、田流沙

“南方引擎”小组:喻旭东、邓漪夫、张嘉平、梁健华、谢剑波

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斐、储云、段建宇、邓箭今、方少华、冯峰、冯倩钰、胡向前、蒋志、贾玉川、梁铨、刘子健、刘庆元、李邦耀、石果、石磊、魏青吉、杨诘苍、杨国辛、阎实、余海波、杨勇、曾瀚、张海儿、周涌、周浩、周滔、张湘溪

维他命艺术空间、博尔赫斯书店等艺术机构。

展览组织

策展人:王璜生、皮道坚、杨小彦、陈侗、孙晓枫

策展助理:颜勇、卢川、李天俊、刘潇、梁健华、王景、黎丹桦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