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赏析
艺术点评(图)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综合 2008-04-29 09:24:50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关山月的《行云流水醉秋山》169 x172cm 1988 年 水墨设色

     题跋:行云流水醉秋山,一九八八年十月 漠阳关山月补题于珠江南岸 漠阳关山月 .钤印:关(朱文) 山月(白文) 漠阳(朱文)关山月印(白文)

     这幅作品着意表现一个 “ 醉 ” 字,秋色醉人。山的走势、水的流态,都着意刻划出山水的醉态。为了追求 “ 醉 ” 的表现及构图的美感,这幅画的构图美包含整体的讲究和局部的分割的美,色彩艳丽但避于俗气,缘于作者善用比较浓重的墨色,而且墨的黑色分布很讲究,左上角黑色的山峰与右下角几笔浓重的石头起到呼应的作用;右上角的水口处墨色比较浓重,一方面是为了将溪水衬托出来,另一方面更起到承托得住鲜丽的色彩的作用;以红色为基调豁出 “ 醉 ” 意,解决了赋色和用墨的关系。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丝纶图》

    身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取名“冬心”。作画时主张“师法造化”,并在形神皆备的基础上突出“以意为画”、“意造其妙”的创作精神;加之他学问渊博,修养高深,所见古迹较多,书法根底又深,诗、书、画合一之下,自有一种天然意趣。

     在其时扬州浓厚的商业氛围中,金农的画需要主动或被动地去迎合盐商巨贾们的口味。因此,金农的画风格是高古的,意境是清雅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却往往是世俗的,尤其是人物题材的绘画。

     金农75岁(1761年)创作的《丝纶图》,从构图到表现形式都富于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农家小院。葱郁的槐树顶天立地,几乎占去画面的一半。大笔铺枝,小笔勾叶,枝干以淡墨挥写,叶子敷以淡雅的浅绿,槐树上端的枝叶又自然地与屋后浓密的竹子交融在一起,槐树与竹林掩映之下的,是位于画面正中的宁静的小屋。整个背景,密而不塞,既有线条之粗细对比,又有墨色的深浅之分,形成丰富的节奏感。而作为画面主旨的正在纶丝的老妪与少妇,则被槐树巧妙隔开,又以细细两根丝线巧妙连接。人物的描写上,虽然用笔滞涩,却描摹精微,古拙厚重,形神毕备。

谢稚柳《江村霁雪图》

    此幅《江村霁雪图》作于1947年。由谢稚柳本人题款“江村霁雪用宋徽宗法,丁亥春暮为云章先生方家正之,谢稚柳”。画上用印分别为谢稚印(白)、柳白衣(朱)以及迟燕草堂(朱)。款中的云章先生,全名贺云章,出生于旧上海一殷实家庭中,他自幼喜爱书画,并与海上画坛多位名家来往密切,其中著名画家张大千亦为他的至交。据贺云章之子、今年八十七岁的贺圣怀老人介绍,贺云章是通过张大千结识谢稚柳的,而谢稚柳也是在当年随张大千拜访贺云章家时,将《江村霁雪图》赠与贺云章的。

     《江村霁雪图》三段式构图。整幅作品洗练流畅兼得,高远平远相间,空间设置精巧。而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在作该画时,将人文气息与自然山水完美的融合,而那寂静、清幽的山水,安逸、详和的村舍也表达了作者渴望避开世俗的纷争,追求一方净土的文人情怀。这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这种在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隐逸情调,与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个人的境界是相吻合的。与谢稚柳同年所作的另一幅《寒江雪岭图》(曾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以238万元成交)相比,《江村霁雪图》在立意上更为高深明旨,意境上也更显清新高雅。

     从《江村霁雪图》上的落款可知,谢稚柳在作该画时所运用的是宋代画家宋徽宗的笔法。宋徽宗是中国著名的皇帝画家,出自其手笔的山水画杰作《雪江归棹图》,意境清奇高远,不同凡俗,是目前所知的宋徽宗唯一一幅流传至今的山水画。

     进一步深究《江村霁雪图》之根本,谢稚柳除采用了宋徽宗在《雪江归棹图》上的笔法之外,更依稀可见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用笔。郭熙是宋代杰出画家,其山水画在宋代即为一绝,宋神宗赵顼就深爱其画,谢稚柳在作《江村霁雪图》时,先以淡墨染底,渲染出天空及湖泊。而后他又以黑笔勾勒峰峦、山石,并将大片的留白作为雪景,以用来表现出冬季的气候特点,此法与《雪江归棹图》及郭熙目前所流传的《关山春雪图》两图如出一辙。而在作民居时,谢稚柳亦参考了《雪江归棹图》的用笔,先用简约的笔线勾勒轮廓,再辅以黄色以成门窗,同样留白作为雪景。这种典型的雪中屋舍的画法,使得线条更为流畅,皴染更为简练,而谢稚柳一直到80年代依旧保持着这种技法。

     将《江村霁雪图》与郭熙、宋徽宗两人流传的《雪江归棹图》以及《关山春雪图》相比较,可以发现三图在绘画技巧及布局上一脉相传,风格也几乎一致。这充分体现了谢稚柳立足于传统精华、迫摄传统精魂的谦虚勤学。然而谢稚柳虽学古但不泥于古,他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也力图冲破古人的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树木为例,先以中锋双勾树木主干,用淡墨轻扫树身,用浓墨点出节疤,而后再用石青、石绿、朱红等颜料画出青松、蓝叶、红枫等多种色彩亮丽的树叶,联想到该画所作时的季节,谢稚柳的正是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景象以直观的形式画入画中,使得画面色彩摆脱了《雪江归棹图》中原先偏冷的情调,而更显得丰富多彩。

     再如画中的人物,谢稚柳一改《雪江归棹图》中全部以山水为主体景色的布局,在画面近景中添加了老者与童子,此举既给寂寥静谧的雪景增添了生气,也创造出极其欢快的动感意境。谢稚柳绘画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江寒汀《孔雀》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渔,字寒汀,江苏常熟人,为现代著名画家。幼喜绘画,十六岁即从师陶松溪。曾任教于上海美专中国画系,1956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任职。

     江寒汀擅长工笔及写意花鸟,亦精金石。他的花鸟画,深得古代名家画法,技法十分娴熟,对双钩廓填和没骨写生尤得精髓,画风近华喦、任颐等,构图稳健,笔墨老到,格调清雅,无论家禽还是野鸟,均能描绘得栩栩如生,神形俱备。此幅《孔雀》是典型的寒汀构图,但见嶙峋飞岩上,双雀相向而伴,一孔雀右侧视前方,另一孔雀随之引颈注视前方;两孔雀所伏山岩右上方和左下侧山花烂漫,构成了十分稳定均衡与和谐的画面,并使观者浮想联翩,产生风景这边独好和情意绵绵的感觉。图中孔雀运用没骨写意手法,用笔大胆从容,干脆利落,清疏雅淡,造型准确,设色秀丽,足见画家写意花鸟画的精妙高超表现能力及清新雅致、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此幅《孔雀》图,运用了多种技法,作品形神俱备,不愧为江寒汀的精品之作、代表之作。

陈少梅的《秋江雨渡》

    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号升湖。祖籍湖南衡山,世居北京。从幼年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习诗文和书法。后从金城习画,在金城弟子中,他最有才华和成就。17岁成为湖社评议,不久后主持湖社天津分会。他山水、人物兼善,画工细仕女,功力深厚,秀逸有致,对现代天津画坛有很深影响。迁居北京后作有《小姑山》等细笔山水和反映新生活的人物画,惜不久因病而终。

     陈少梅画山水笔法健劲,注重刻画景物自然形态,表现空灵渺远的境界。此幅《秋江雨渡》生动地表现了风吹叶落、细雨斜风的秋江雨渡主题,作者在题记中亦言:“觉江风海雨瑟瑟生指腕间也。”前景岩石采用明确的斧劈皴,准确地表达了雨水淋漓的岩石质感,又表明了画家对南宋马远画风的熟悉与推崇——元代以来,画史皆以南宗为尚,贬低北宗;而陈少梅正是继承了乃师金城破除宗派门户的主张,从更为广泛的传统中吸收养料,以图突破创新。

文徵明的《松壑高逸图》

    文徵明晚年的繁景细笔山水,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图式,即坡地和冈阜、山峦由近及远搭连叠积高深的群山叠岭,其间通过宛曲的溪流,构成形体间犄角对应和流动曲折的变化。坡地、山麓上的树木高耸挺拔,既将前后的景物联系起来,又增强了空间距离的深度感。这种冈峦山岭向上叠积的构图,意在加强山水画的平面装饰效果,同时视觉上又不失高深的空间感,这正是文派山水的一个重要特征。《松壑高逸图》轴和传世的《绿阴清话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千岩竞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都采用了这一种结构图式。

     文徵明的《松壑高逸图》《松壑高逸图》轴乃民国上海大收藏家孙煜峰旧藏的文徵明浅绛细笔山水作品,图上自题诗道:“小堰回塘曲曲通,一溪寒濑漱松风。忙身见画刚生愧,安得清闲似画中。徵明。”下钤“徵”“明”朱文联珠印。此图布景繁复,山岭重叠,岭间云霭冉冉,瀑泉层层叠注,形成溪流。山峦石坡间松柏杂树茂密,山麓平台上坐落崇楼、村舍、院落、水轩,松阴夹涧,一人坐石观瀑,柏林中两人漫步,水轩里一人望观山景。是图意境高旷幽深,表现出文人游冶山林的清雅情趣。

     此图用笔工谨缜密,山峦和岩石的勾斫笔法细劲,随以短笔披麻皴和雨点皴皴擦纹理,墨色轻淡。松柏杂木勾皴和点叶、夹叶细谨周密,画法与《绿阴清话图》轴庶几相近,只是《绿阴清话图》轴的笔力更显得沉凝苍劲,《松壑高逸图》轴的用笔较为谨刻纤弱。《千岩竞秀图》轴是文徵明81岁时作品,也为繁景细笔画风,该图的山峦和树身密密点苔画法,与《松壑高逸图》轴甚是相类。

     《松壑高逸图》轴上的题诗,在《红豆树馆书画记》卷七著录的文徵明《观瀑图》上见有相同的诗句,后图署款:“嘉靖己丑(1529年)六月廿又二日写于停云馆中,文徵明。”时文徵明60岁。这与无年款的《松壑高逸图》轴似为同一题诗而分别绘制的两幅作品,这在文氏的创作中亦是经见的现象。

苏显祖《风雨归舟图》

     南宋苏显祖的《风雨归舟图》为立幅绢本,通高96厘米、宽49厘米,右下角署“苏显祖”隶书款。

     该画笔墨冼练,画风大度,古朴清雅,细微之处刻画干净利落,展卷之际,顿觉一股清雅之气扑面而来。整幅画面表现的是莽莽雨色中的远山、披蓑的艄公、小桥上撑伞迎着风雨的乡人,一派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景象。整幅画的布局似全景而非全景,达到了白石老人所说的“界乎似于不似之间”的境界。该画作作者去繁求简,在近山浅渚近陂丛木之间用大片雨势、烟水加以衔接,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画石分几个大面,用大斧劈皴侧峰直皴,山石棱角锋锐,劲峭雄秀。前景丛树树干瘦如铁,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树干笔法亦如山石,枝梢转折延伸,饶有韵味。中段画小桥及荷伞行于风雨中的乡人,烟雨迷蒙。近景为坡脚树丛下急行的篷船,人物与山水相交相融。特别是舟上披蓑戴笠的艄公撑竹篙,风生水起,波纹涟涟,与桥上撑伞顶风而行的行人相互呼应,衬托风骤雨急之势,人物虽小,动作神态生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右上方有明代著名画家、收藏家沈周题行楷七律诗一首曰:“小桥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卧帷。领略风雨诗思好,规摩粉本墨痕迟。兴成挥汗凉生肘,吟罢披襟月入池。何时借我西窗榻,相对寒灯订后期。长洲沈周题。”苏显祖系浙江钱塘人,据史料记载,其人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为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经著名书画鉴定家、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先生等专家鉴定,认为此画是南宋真迹,且为苏显祖作品存世孤品。杨仁恺认为:“南宋苏显祖《风雨归舟图》,诚少见之真迹,惟此公传世作品尚属初见,殊可珍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陈佩秋对此图笔墨之精妙、保存之完好也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国内博物馆所藏的书画珍品多为明清时期,到元代已是鲜见,能有宋画者更是凤毛麟角。仅此,其画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已经凸显。故《风雨归舟图》实为难得的珍品。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