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宋代有名的书画家和鉴藏家;又称米南宫,因狂放并有洁癖,人称“米癫”。他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赏,尤好收藏名迹,与宋代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其人天资高迈,善诗、工书法、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舍命为藏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18岁时走上仕途,1107年卒于任。米芾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钻研书画艺术。为了收藏书画,米芾连命也可以搭上。他在真州时,曾经和蔡攸乘舟泛于湖光山色之间。他们谈古论今,十分投机。蔡攸拿出一幅王羲之的《王略帖》让米芾观赏,米芾看这幅书法,气韵高古,苍雄沉着,逸迈奇崛。心中爱慕不已,求蔡攸将此幅书法送给他,他可以用自己的书画作品交换。蔡攸觉得不合适。米芾一急,跳上船舷说:“你若是不给我,我还不如跳到江里头死了算了。”蔡攸见状,没办法,只好将《王略帖》送给他。
米芾收藏书画到底如何?他本人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只能从他的《书史》、《画史》中略知一二。据考察,他的活动遍于南北,广为结交权门、士大夫及寺僧、商贩,因而眼界大开,鉴别能力出人一头。米芾收藏的六朝、隋唐、五代名画法书极富,据一些不完全的记载,能够指出名目的就有60多轴,如晋戴逵《观音像》、六朝《英布像》等。
米芾接触的收藏家有百名以上,如王诜、李公鳞、薛绍彭等。米芾把收藏者分为两种:一曰好事者,一曰赏鉴家。他说:“好事者与赏鉴之家为二等,赏鉴家谓其笃好,遍阅记录,又复心得,或能自画,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赀力,无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此谓好事者。”这在当今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装癫索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用这一办法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砚。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做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为石丢官
据《梁溪漫志》记载:米芾在安徽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动,怕招来不测。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20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米芾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得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画了《拜石图》。画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米芾总结出了鉴石的四大要诀:“瘦、秀、皱、透”,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以假乱真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但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5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7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但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走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正是这样的精心痴迷于收藏,所以他不但留给我们许多书法绘画精品,如《天马赋》、《元日帖》、《章侯帖》、《弊居帖》、《蜀素帖》,还留下《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专著,给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宝藏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