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美学逐步完善成熟 中国画“淡”之美思想形成(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8-06-20 10:51:2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秋色佳(国画)  刘为

 

    “淡”,一个平淡的字眼,作用于味觉,不在甘、酸、咸、苦、辛五味之内,许慎说“淡,薄味也”;作用于视觉,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之外,可是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将“淡”推上美学领域的崇高地位。“淡”之美的提出,要归功于道家,后世接受这一美学思想并在审美创造中努力实践的,主要是那些受道家继而是佛、禅思想熏陶的文学艺术家。“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一直欲隐欲现,追踪其形迹,探讨其成因,是中国画欣赏创作中不可缺的课题。

    道家之“道”就是老子心目中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无形无息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老子肉眼看不见那在冥冥中运行不息的生命力,但他在想象那生命力:“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纯属发生于心灵的幻想、幻象。他也想知晓“道”的真面目,“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可能把“道”讲得头头是道,但这位睿智哲人总觉得难以说得具体明白。

    老子“淡”的观念,是与他对那冥冥运行的生命力产生的幻象相对应的,是“道”在心灵中的能动反应。继老子之后,庄子又对“淡”的观念作了拓宽,他不求厚味而言“淡”,对于后人将“淡”纳入美学领域具有奠基作用。

    “淡”正式作为美学观念提出,并衍生多种审美术语,如“清淡”“平淡”“疏淡”“冲淡”“雅淡”“散淡”乃至贬义的“寡淡”等等,却是在庄子去世千年之后。整个汉代文学艺术多是追求“绮丽”之风,与“恬淡”形成强烈的反差。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东晋的陶渊明。

 

   陶渊明对老庄的“恬淡”美没有理论方面的发挥,但他的诗文创作为庄子所向往的“淡然无极”之“朴素”美,提供了第一批典范性的作品。

    对“淡”之美意蕴继续有所开发,且在创作实践中有所探讨的是苏轼。苏轼在青壮年时期,并不崇尚平淡之美,当他在官场,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直到进入老境被远放岭南、海南等偏僻地方之后,陶然忘形于大自然中,其审美情趣也为之大变,极为欣赏陶诗之“清淡”。苏轼对于“淡美”的论述有多方面的发挥作用,将“淡”扩展到书、画领域,并且丰富了与“淡”相关的美感语汇。《书画子思诗集后》开篇即说:“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萧散简远”,即淡远之意。在品画时,于“疏淡”又有发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描述其画竹之状:“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期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写道:“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可见文与可所画之竹有“淡然”之美。

    苏轼又将书、画、诗“欲造平淡”的功夫,归之于艺术家的精神心理的修炼,从而为艺术家对“淡”之美的追求提供了方法途径。

    苏轼之后,论“淡”之美者还大有人在。至此,中国画“淡”之美学思想逐步完善成熟,极大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