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热点资讯
上海双年展艺术家名单确定 布展工作将开始(图)
来源:东方早报 2008-07-11 08:53:4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近日公布了参展艺术家名单和参展作品方案。一列长45米的火车将“驶入”美术馆正门,这列曾经承载着中国知青梦想的历史火车将拉开“快城快客”的序幕——它是中国特定年代中大规模人口迁移的象征物。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将在双年展上展映

 


林铨居对城乡差别有很多切身体会

 

 

岳敏君是否会携一贯的“狰狞面孔”参展?


    北京双年展、南京三年展、广州三年展在今年扎堆出现的情况下,公众对于9月8日开幕的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关注正在升温。主题为“快城快客”的本届上海双年展近日公布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61人(组)参展艺术家名单和参展作品方案。

    户外大型装置作品一直是双年展中最吸引观众、也最能引起讨论的,据悉,本届上海双年展上,一列长45米左右的火车将“驶入”美术馆正门,这列曾经承载着中国知青梦想的历史火车将拉开“快城快客”的序幕——它是中国特定年代中大规模人口迁移的象征物。其他如水稻、巨型蚂蚁和各种姿势的马的雕塑也将是今年户外作品的亮点。

 

   在参展艺术家名单中,来自台湾的艺术家林铨居引人关注。这位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农家本事”系列作品,作为一个出生并成长在台湾农村,随后在城市中生活的艺术家,林铨居对于乡村和城市的差别有很多切身体会。他曾经在台北最昂贵的房产地段租用了大片空地种植水稻,他赋予了农业耕作以诗意,这种具有根性的文化在强势的商业包围和以移民为核心的城市中无望而缓慢地萎缩消失。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学术框架也特别推出了三位艺术家的个展,策展人团队认为这将是关于“快城快客”的点题之作。对于之前引起很多媒体好奇的三位艺术家人选,目前双年展艺委会确定了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美国艺术家Mike Kelley和荷兰艺术家Lonnie Van Brummelen& Siebren De Haan。策展人之一的张晴还透露,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将“很富视觉震撼力”。事实上,岳敏君的作品一直都很有视觉震撼力,以画狰狞的面孔著称的岳敏君会以什么作品参加这届双年展则令人遐想。在曾经举办过的阿迪达斯为迎接奥运举办的艺术展上,岳敏君展出的新作品图式只是他标志性面孔和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松树的简单组合,更像是随便应付的应景之作。此次双年展,他是选择依然抱着“面孔”不放,还是会有耳目一新的作品呢?

    电影导演贾樟柯的名字也位列参展艺术家名单中,可能由于其正好契合了本届双年展对迁移人口的关注主题,他的《三峡好人》将在本届上海双年展作展映。

    据悉,参加本届双年展的艺术家都将对上海进行实地的考察。日前,第二批20多位中外艺术家已经完成了对上海的考察,他们在考察了人民广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外滩、南京东路商圈、国际饭店、上海火车站、南站、城隍庙、甚至大洋山、小洋山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场所之后,正在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创作。

    针对中外艺术家的参展方案,策展人团队进行了细致讨论并对展览场地进行了划分和布置以便把握双年展的学术思想与作品呈现的关系。一楼的作品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和创作的起点,因为这里是上海开埠至今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的缩影。三楼和四楼展厅的作品还运用了非上海的素材来展现世界各地人口迁徙融合的问题。在主体展览之外,本届双年展还策划了“我的人民广场”照片征集活动,以加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目前国内外艺术家已进入最后的创作阶段,已完成的作品将起运,布展工作将从8月24日全面开始。

    
◇  相关新闻

    北京双年展开幕

    坚持“架上”

    以“色彩与奥林匹克”为主题的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昨天在北京开展。本届双年展经过对83个国家的近万件投稿作品进行评选,最终选取了81个国家701位艺术家的747件作品,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国最多的一次国际美术大展。

    北京双年展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对于传统架上艺术的偏爱。据了解,今年双年展的展出作品仍旧以架上绘画和架上雕塑作品为主导,而对于当代艺术界流行的装置、影像作品无一涉及。双年展总策划冯远认为,这符合中国美术创作主流的现实状况,也成为北京双年展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

    主场馆中国美术馆的展期为昨日至8月12日;分场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展期为2008年7月8日至8月24日。除主题展外,另有英国、挪威、墨西哥、蒙古国、国际当代版画5个特展。5个特展也是配合“色彩与奥林匹克”的主题。

    但北京双年展已经在今年的作品选择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展览的雕塑部分,有一些作品在向装置延伸;而绘画部分有些作品与摄影相结合,并广泛运用综合材料,融合了多种技法和元素。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