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梨树花开》导演徐松子与小群众演员王晓洁在一起。当日,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在山东省阳信县万亩梨园开拍。这部电影主要以山东阳信县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线索展开。新华社发(李树坤摄)
“农村题材电影进不了主流院线”“城市观众不喜欢”,此类说法近年十分流行。不久前,在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群众最喜欢的农村题材电影”评选时,很多观众拿着选票,却发现候选名单上,除了《喜盈门》《人生》等上世纪80年代的老片子,很多电影没演过、没看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农村题材电影在城市真的没有市场吗?
不是不喜欢,而是拍不出令人喜欢的片子
“农村题材影片不是城市观众不喜欢,而是没有拍出观众喜欢的影片。”日前在长春举行的《农村题材电影三十年及未来展望》论坛上,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如是说。
“近年来一些具有一定商业性的农村题材影片,比如《花腰新娘》《上学路上》《樱桃》等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口碑与票房收益。”叶宁说,中国的电影观众,并不会刻意地去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影片,而是想看到好看的影片,只要电影好看,农村题材,一样可以在城市大受欢迎。
叶宁认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不会因为这几十年的发展而改变,中国人崇尚的道德价值观念,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城市题材的影片,给农民观看不会有任何隔阂,同样,农村题材的影片,给城市人观看,同样能够会被接受。
北京世纪东方电影院线公司吉林省分公司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孙友清曾长期从事农村电影放映,近一年来则在长春市区从事公益露天电影放映。他说,好的农村题材电影,不管是农村观众还是城市观众都喜欢。“在学校放《暖春》时,学生们坐在那儿一个没有走的。”
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认为,当前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电影虽然产量很多,但是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质量精致的作品太少;二是创作视野狭窄,思想力量薄弱,导致作品缺少史诗品格;三是由于缺少生活积累,题材单一、雷同,作品虚假,多样化不够;四是投入不足、制作粗糙;五是表现手法陈旧、俗套。
赵实认为,质量的提高,仍是农村题材电影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题材影片获得市场的关键在于创新
“一说青年农村男女,就一定是男的浓眉大眼,女的小家碧玉;因为某些阻碍不能够在一起,经历了一些曲折,又走到一起。这样的故事在太多的影片中出现,很难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肯定就不会有很好的市场。”叶宁说。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认为,当今中国农民形象早已不是赵本山当年所表现的农民形象,但是一些剧作家对农民的表现仍停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远远不能反映真实的、变化了的农民和农村。
拍摄手法陈旧,叙事手段单一,传达价值观念概念化、模式化,也是影响农村题材电影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不是说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值得提倡,而是提倡的方式过于老套。”叶宁说。
近年拍摄的农村题材影片《花腰新娘》颇受城市观众好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认为,该片在总体正剧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了喜剧性手法和技巧,一方面不断给观众制造出“兴奋点”,另一方面快速推进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化解了正剧影片叙事节奏拖沓的毛病。而且,影片展现的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独特神奇的民族风情对大都市里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力。
导演于向远一直坚持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他认为,农村题材影片要想获得大市场,必须突破原有思维中对农村题材影片的条条框框,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方式。
叶宁认为,电影是一种创意文化产业,要想保证拍摄出来的影片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就要不断创新,按照市场主流的商业类型去塑造,才能做出好看的电影来。“今年刚刚上映过的《樱桃》,其实就已经在朝着商业化运作的方向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市场还是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已经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口碑。”叶宁说。
农村题材影片也要重视发行和营销
农村题材影片如果想获得好的票房回报,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拍摄出优质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影片;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化运作,发行、营销更为重要。
影片《光荣的愤怒》被叶宁称为“《疯狂的石头》农村版”。“影片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完全是可以被城市人所接受的。但是票房市场并不理想,从院线的角度来看,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影片的问题,而是在营销推广上明显力不从心,选择了并不是非常合适的档期以及发行模式,最终没能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叶宁说。
山西电影厂近10年来拍摄了22部农村题材影片,95%赢利。《暖春》投资200万元,国内外收入630万元,实现利润430万元。山西电影厂厂长李水合说,影片发行营销就像秋收一样,辛苦一年,不好好收,一年白干了。农村电影题材发行,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科学灵活的经营方式。
《暖春》发行时,李水合将发行人员分成两个组,在全国选取50个地县市,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现场看片,卖拷贝。对那些放映积极性高的地方,厂里拿出一部分宣传经费,安排首映式和剧组见面会,协助当地把影片运作成功。“总的原则是薄利多销,以多取胜。只有收回投资,农村题材影片才能获得良性循环。”李水合说。不过,李水合也承认,当下电影市场是商业大片的天下,农村题材影片要进入院线还有许多困难。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认为,满足农民观众的文化需求,满足农村观众的观赏快感,永远是农村题材电影第一位的。但是,衡量和评价农村题材电影,又不能过分强调“票房就是硬道理”。而应当有一种文化的视点、文化的尺度和文化的标准。农村题材电影,要在好莱坞电影、国产商业大片“围剿”的电影市场中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成功“突围”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对农村题材电影应该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使它们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也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