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通宝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钱币,据史料记载,至今只发现过两枚。一枚为清代集币大家张权驯所收藏,这枚钱因四字旁边各有一个小孔,人称“四眼大齐”;另一枚为清代咸丰时大画家戴熙所收藏,这枚钱因上缺一角,人称“缺角大齐”。
据说,1860年2月太平军攻破杭州后,家住杭州的戴熙身为清臣,投水尽忠,死前将自己珍爱的古钱悉数埋于地下,其中包括大齐通宝这样的稀世珍品。有位古玩商为得到这枚“缺角大齐”,高价买下戴氏住宅,然后挖地三尺,穷搜苦觅,怎奈翻遍宅院,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另有些古玩商人还不死心,又几经周折转卖,重拆重挖,泥土过筛寸土不落,把整个宅院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这枚“缺角大齐”从此和他的主人一样,永远谜一般地长眠地下了。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就是第三枚大齐通宝的发现者,也是众多珍稀古币的收藏者,他名叫李成志,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一位已是80岁高龄却仍然醉心于收集古币的收藏家。李老的这枚大齐通宝也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大齐通宝,这是李老在山西平遥古城从两万多枚钱币中逐枚过目挑选出来的,并且品相极佳,锈色纯正,而这枚绝世珍宝只花了李老一元钱。
巧遇“七大名品”
如果说大齐通宝是李老的一次“捡漏儿”的话,那么下面要说的这些藏品就是李老“捡的大漏儿”了。
1999年5月下旬,李老的老伴到北京海淀区沙沟农贸市场买菜,发现有一位河南商贩正在销售古币,回家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李老。李老听罢,便急匆匆地赶往农贸市场。李老说:“当时我从钱堆上抄起一把逐枚细看,如果都是同一品种就没有什么收藏价值,而这把钱币包括许多品种,其中有铸造量极少的辽代钱币,我就断定这批钱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最后,李老以每枚1元的价格将这批古币全部收购,共有2307枚,
事实正如李老所料,在这堆钱里李老发现了在古币收藏界有着“七大名品”之称的金代贞祐通宝,南宋建炎元宝,南汉乾亨通宝和辽代天显通宝、保宁通宝、应历通宝、天赞通宝。这七大名品是许多集币家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宝。拿天显通宝来说,至今只发现两枚,而这仅有的两枚又都流失到国外去了。其中一枚被日本收藏家川岛所得,他欣喜之余,竟把名字都改成了“天显堂”;另一枚下落不明。
在这批古币中,还发现一枚宋朝初年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铸造的应运元宝。据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庐山有一座太平观,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在挖地基的时候,一名道人偶然挖出一个瓶子,封闭得十分牢固,把瓶子打破后,里面装的是五色土和一枚铜钱,铜钱上面文着“应运元宝”四个字。1978年,上海博物馆展出了一枚应运元宝,是著名收藏家孙鼎去世后,他的夫人将其全部收藏品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其中就包括这枚应运元宝,目前已是无价之宝。
功夫不负有心人
很多人认为李成志能收集到如此多的稀世钱币完全是凭借运气,实则不然,集币不仅是项极其艰辛的劳动,其中,更闪烁着一个收藏家的智慧和博学。
有一次,李老去农村访友,走到村头时发现在一堆垃圾内有一卷破竹帘子。他马上想起早年间人们夏天挂帘子时,都用一枚古钱当别子,用线拴在帘子上面。于是他顾不得脏臭,过去把帘子拨出来,舒展开,果然喜获一枚开元通宝,虽不珍贵,但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还有一次,李老去京郊西山的一座古庙游览,遇上了大雨,雨停后,其他游人都走了,他却独自坐在古庙殿内的石墩上深思。他琢磨着:这样的古庙,当年上香的信男善女们都会捐钱,很可能有散失的钱币埋在土里,现在经雨水这么一冲,兴许会露出地表。想到这里,李老立刻沿着大殿后屋檐被雨水冲出的水沟寻找,结果找到了一枚铸造精致、组字方正、字体优美的永乐通宝。
草根收藏最适宜
迄今为止,李老已收藏历代古币上万余枚,重量达53公斤。在199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泉目录》中收录了“古泉五十名珍”,而李老的藏品囊括了其中的40种。李老告诉笔者:“古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丰富多彩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民俗、美术、书法、太极八卦以及阴阳五行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古币的收藏成本极低,花上几角或一两元钱就能买到一枚,特别适宜工薪阶层收藏。”
根据多年的市场实践,李老总结出鉴别古币真伪有“三招儿”:一是看,看古币的风貌,包括文字、图案、大小、形状、颜色等与有关专著的介绍是否完全一致;二是闻,若古币没味儿或者有土腥味儿为真品,若有怪味儿则为赝品,多半是经过了化学溶液浸泡;三是听,弹敲古币若发声清脆为真品,若发声沉闷则为赝品。
李老还提醒古币收藏爱好者们,衡量古币的收藏价值除了看珍稀程度外,是否成套也是至关重要的。成套之钱为无价之宝。因为成套者难收,单枚者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