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炙手可热,张晓刚、岳敏君这些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渐渐为藏家所知。昨日,他们应邀前来参加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纸上谈兵名家作品邀请展》。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仍然是两张让人备感陌生的脸。采访中,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他们似乎有些忌讳露富,甚至自比农民与“修锁的”。
关于南京:关注长江大桥
两位艺术家都一直想来南京,对南京的绿树成荫有很美好的记忆。张晓刚这次来南京,更有一个类似于行为艺术的动作:把长江大桥走了个来回。说起缘由,他说,南京长江大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历史痕迹。在当年的小学课本中,就有长江大桥的雄姿,这是一代人的记忆。而今后,这样的标志也有可能作为符号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不会直接用那个形象,不会像写生那样直接描绘,但会有那样的感觉。” 张晓刚说,不要以为搞当代艺术就和历史没有关系,他平时很注意对当代史、近代史的研究。
关于市场:和艺术家没关系
在今年年初的苏富比纽约春拍上,张晓刚的《血缘系列:三个同志》以211.2万美元的成交价夺得“ 亚洲当代艺术品”专场的第一名,成为“标王”,岳敏君的《金鱼》、冷军的《五角星》也都拍出超过百万美元的高价,创下个人单幅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面对这些令人耳热心跳的数字,两位艺术家对艺术市场的走向又有何看法?
他们的回答是轻描淡写的。张晓刚对记者说:“我个人没有太多想法。拍卖市场是二级市场,和艺术家没有太大关系。出现在拍卖场上的大多是老作品,转了很多人手了。” 岳敏君则对记者说:“艺术品现在是市场化了,很多都是画廊和拍卖行在介入。我们只管创作,至于买卖都是由画廊代理。有很多拍卖场上创了高价的,都是收藏家之间互相交流,是藏家之间的游戏,并不是我们挣了这么多钱。”两人都说自己在艺术市场上已走动10年了,主要是在国外市场。“真正赚钱的是送拍的藏家,背黑锅的是艺术家”,张晓刚甚至这样说。
关于状态:和农民没两样
但无论如何,艺术品市场的火山喷发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在普通人眼里,他们的生活显得高远而不切实际。究竟他们自己又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张晓刚竟然自比“农民”:“更多的是一个人在画室里劳动,像一个农民,农民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我们是面朝画布背朝墙”。岳敏君的形容也很“绝”:“我们本来也就是一普通人,就跟街头修锁的没两样”。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