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十七至十九世纪远销欧洲 64把紫砂壶"回国探亲"
来源:新华日报 王宏伟 2008-09-16 10:10:2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杭涛解释说,由于茶味苦涩,欧洲人便在喝茶时加入牛奶和糖,而紫砂的气孔较大,牛奶和糖渗入后不易清洗,时间长了便会发馊变臭。显然,与瓷器相比,宜兴紫砂的透气性反而成为一个弱点,不适合欧洲的喝茶方式,因此慢慢退出了实用,变成了收藏品,以其中国风尚凸显另一种文化魅力。很多被收藏在欧洲的紫砂,根本没有被使用过,有的壶嘴和壶身的交接处居然是实心的,根本无法使用。

    香港学者黄健亮告诉记者,在欧洲,紫砂壶成了披金挂银的贵客,有些还镶上了家庭的徽标,而这些徽标今天也成了判断年代的一个依据。展出的紫砂镶银饰提梁壶,由著名的哥德堡号于1740年前后运至瑞典,并被加以金属镶饰。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装镶于斯德哥尔摩。2007年蜀山考古也发现了一件形制、纹饰、泥料几无二致的残器,进一步注记了这段中西贸易史。

    而另一件六方狮球壶上引人瞩目的银饰是在狮子前的滚球架损毁后,由西方银匠所加,狮背上镶饰的小天使,不但神态生动,而且工艺精湛,极具巧思,可惜未见银匠留名。

    紫砂启蒙欧洲陶瓷业

    与数以千万计输往欧洲的瓷器相比,紫砂的数量微不足道,但欧洲300年陶瓷史,正是从仿制宜兴紫砂发轫的。

    据宋信德介绍,欧洲人很想破解陶瓷生产工艺。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准了烧制温度较低、制作相对容易的陶器,紫砂成为模仿的目标。终于,1710年德国麦森成功烧制出以高岭土为原料的白色瓷器,欧洲高质量陶瓷器的生产得以持续至今,这是“宜兴紫砂器”在欧洲陶瓷史和艺术史上短暂而重要的贡献。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