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涛解释说,由于茶味苦涩,欧洲人便在喝茶时加入牛奶和糖,而紫砂的气孔较大,牛奶和糖渗入后不易清洗,时间长了便会发馊变臭。显然,与瓷器相比,宜兴紫砂的透气性反而成为一个弱点,不适合欧洲的喝茶方式,因此慢慢退出了实用,变成了收藏品,以其中国风尚凸显另一种文化魅力。很多被收藏在欧洲的紫砂,根本没有被使用过,有的壶嘴和壶身的交接处居然是实心的,根本无法使用。
香港学者黄健亮告诉记者,在欧洲,紫砂壶成了披金挂银的贵客,有些还镶上了家庭的徽标,而这些徽标今天也成了判断年代的一个依据。展出的紫砂镶银饰提梁壶,由著名的哥德堡号于1740年前后运至瑞典,并被加以金属镶饰。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装镶于斯德哥尔摩。2007年蜀山考古也发现了一件形制、纹饰、泥料几无二致的残器,进一步注记了这段中西贸易史。
而另一件六方狮球壶上引人瞩目的银饰是在狮子前的滚球架损毁后,由西方银匠所加,狮背上镶饰的小天使,不但神态生动,而且工艺精湛,极具巧思,可惜未见银匠留名。
紫砂启蒙欧洲陶瓷业
与数以千万计输往欧洲的瓷器相比,紫砂的数量微不足道,但欧洲300年陶瓷史,正是从仿制宜兴紫砂发轫的。
据宋信德介绍,欧洲人很想破解陶瓷生产工艺。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准了烧制温度较低、制作相对容易的陶器,紫砂成为模仿的目标。终于,1710年德国麦森成功烧制出以高岭土为原料的白色瓷器,欧洲高质量陶瓷器的生产得以持续至今,这是“宜兴紫砂器”在欧洲陶瓷史和艺术史上短暂而重要的贡献。
综合资讯
十七至十九世纪远销欧洲 64把紫砂壶"回国探亲"
| 相关文章>>更多
紫砂收藏界存在非理性 盲目追捧名人促生代工壶 从大红大紫到信任危机 紫砂壶:下一个普洱? 千年紫砂文化正在遭遇挑战 紫砂壶遭遇信任危机 收藏清代紫砂泰斗陈鸣远款识 紫砂佛像孤品 紫砂行情回暖:紫砂壶价格差异大 关键看作者 紫砂壶结缘马拉松 制作者:可为其价值大大加分 "十三行巨商"潘仕成:开创紫砂"私壶"风气 隽秀古朴结合时尚现代紫砂艺术家品茶论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