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郑重 收藏是一种文化
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特约组稿 2008-09-22 09:29:3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刊登于:《美术报》 作者:石建邦、周隽

    在众多艺术家收藏家当中,他与唐云先生、谢稚柳先生感情最深,谈到兴起时他拿出一卷唐云的梅花诗手迹与我们分享。唐先生在世时,郑先生曾悉心整理出所有唐老的咏梅题画诗词请其逐一抄录。展开手卷,文人俊逸洒脱之气扑面而来,郑先生指着某节诗末的一处墨痕回忆说:“有一次他抄得烦了,突然停手说我不给你抄了,然后就在纸上乱涂起来,我马上把卷子抢下来,改天再拿去请他继续抄。”无意间,信手意气的涂鸦成就了整幅书法独特的节奏韵律,更记录下多年以前的一段深厚友谊。
  
    采访者:最初如何与上海的收藏家们相识的?
    郑:最早其实是认识了一些书法家,比如沈尹默和胡问遂。上世纪60年代,我进入报社工作,社里要给报道写标题,胡问遂住得离我们社近,我就找他给我们写。与沈尹默相识则是因为我有个朋友向他学书法,我就一天到晚跟着同学去沈先生那儿。然后开始接触到画家,上海老一辈的画家我全都接触过,有些水平不高的我接触接触就跟他说拜拜了。最后才通过画家们认识了一些收藏家。

    采访者:对那个年代上海的收藏家是何印象?
    郑:上海的收藏家和北京的不一样。北京的多为前朝遗老遗少,上海这些多是资本家,他们都是自己花钱买东西,我觉得那才算真正的收藏家。一般资本家给人的印象只是做生意、赚钱、玩乐、穷奢极欲,其实收藏家都很节约,他们的兴趣不在吃喝而在书画古玩,一有闲钱铁定拿来跑古玩市场。我碰见过一位藏家,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买了转椅,房间四周挂一圈画,转椅放中间,人坐上去“呼”这么一转,这样看画。我到他家去他也让我这样欣赏他的藏画,一边看他还一边感叹:“唉!神仙过的日子!”真正的收藏家就是这样的,把书画当作老朋友。“文革”前后,我跟他们相识的时候那些人多数已经倒霉了,他们虽然住得破破烂烂,却能变戏法一样忽就掏出一块古玉,从大衣口袋里抽个卷子出来,那真是视藏品如生命,视财产如浮云。收藏家们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并没有玩物丧志,作为民族资本家,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打理得很好,又多是爱国人士。其实我觉得历朝历代的收藏家都是一群“超人”,超脱的“超”,即使古时一些收藏家身处官场也是一样超脱,比如米芾。

    采访者:能给我们讲讲您的第一件藏品和收藏经历吗?
     郑:是沈尹默的一幅字。他给我写过几幅字,第一幅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整篇的草书。当时我还不怎么懂行,后来拿给谢先生一看,他说这张字难得啊,沈先生很少写草书,非常稀奇。那便是我的第一件收藏。

    采访者:很高的收藏起点。
    郑:我不经营收藏,藏品都是免费得来的,所以我有一方印叫“见时容易”,朋友相赠的嘛,得来时还挺不以为然的,当然后面还得加一句“别时难”啦。

    采访者:张大千有一方闲章叫“别时容易”。
    郑:是嘛,张大千是够洒脱的。你看,做收藏真是乐趣无穷的事情,光研究画家的印章就很好玩。吴湖帆有一方“与美人同梦”,这里有个故事,他读《美人墓志帖》,睡觉时都把那帖放在枕边,于是刻了这方章。这些人既有学养又性情,研究起来会很有意思。每一方闲章的背景,什么出处典故,那真是一门学问。

    采访者:闲章也是一种心情的写照,表达艺术家的情趣,包括他的遭遇。
    郑:所以说收藏是件乐事,但对人的要求很高。张大千说搞收藏需要雅根,要有钱,还要有闲,眼力是次要的,只要有钱有闲看的东西多了眼力自然能提升。现在很多人无法完全陷入收藏的快乐中就是欠缺这些条件。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和理解收藏这项事业的意义?
    郑:我对收藏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发展的过程。开始只觉得这群艺术家、收藏家很好玩,我自己并不懂书画,但后来和唐云先生、谢稚柳先生接触多了,在他们面前敢说敢聊,久而久之才意识到收藏里有文化。中国文化在书画中传承,收藏与文化有密切的关联。尺牍、题画的诗词、题款,反映着当时的历史和艺术家之间的交往。

    采访者:书画是反映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样式。
    郑:将收藏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很多东西可能已经遗失,但你能从传统书画中找回它们。比如书画鉴定中对于材料的研究能够反映其时的经济、手工业状况。一种材料的出现可以印证当时生产工具和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单是中国纸和丝绸的发展史便很值得研究。比如丝绸吧,从画画的绢到裱画的绫,各朝代不同的工艺导致了不同的卷面,宋代的卷面是多宽,元代是多宽,包括织法都有很多讲究。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古画中人物的服装、家具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如《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记录,从画里能看出那时候的人怎样娱乐、怎样生活。收藏书画因为蕴含了这些东西,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极大的意义,那已经超越了书画本身,上升到了整个文化的高度。

    采访者:另外,传统书画传达着一股文人精神,很无形的东西。
    郑:对。文人心胸的宽阔、散淡、超脱、不问世俗的气格,那种无形的东西很感染人。如张大壮先生,那完全是一位高人。整天躺在床上称病不接应酬,但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小朋友跟他讨教他就很乐意。巴金带着毛笔跑去求他的画他都不肯,他却给卖油条的画了很多。那完全是六朝人物,非常清秀,穿着素净,干干净净的一位老先生。还有白蕉,放荡不羁目空一切的一个人,名啊利啊什么都不在乎,说话尖刻,但眼光确实厉害。像唐先生、谢先生这样既是艺术家又作收藏的,人也都非常好,记得有一次唐先生给我看他的收藏,他趴到床底下这儿掏那儿掏地找东西给我,他块头大肚皮又厚,就那样趴着跪着从床底下掏他的好东西与我分享。对于纯粹的收藏家我则是佩服他们的胸怀,那也不单体现在捐献藏品那些大事上。我曾经带着一幅谢稚柳的画,没任何引荐就去北京见张伯驹,他说画你放这儿吧过几天来拿,都不用我明言他就明白我想请他题画。那时的人就能如此性情、简单。我和他面对面坦诚相见,这么大一个卷子搁他那儿都不用担心画被“吃”掉,他也不会因为衰秋之年就拒绝我不给我题,当时我可是什么谢礼都没带,甚至连求什么句子都没想好。

    采访者:撰写收藏家传记的初衷是什么?
    郑:深入了解了那些收藏家的经历之后,萌生了为他们立传的念头。通过谢先生,我认识了一些上海博物馆的鉴定家及工作人员,他们整天给我讲收藏家的故事,那时我才真正开始对收藏家产生兴趣。但对收藏家的深刻认识还要归功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委组织的一个写作项目。当时我申报了博物馆与收藏家的选题,于是开始收集资料素材,我从博物馆调出当时的收藏档案,翻箱倒柜地把那些资料统统找出来看了一遍,从中获得许多发现。这些收藏家令我肃然起敬,他们为国家捐献出如此多珍品。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潘达于的青铜器,过云楼的书画,胡慧春的瓷器,就这样集各大家所藏才支撑起一个上海博物馆,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才可能透过藏品体现出来。当时我就想,他们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太大了,一定要把他们的付出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