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名家采访录节选
来源: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 2008-9-30 09:40:11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编者按: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将于10月8日召开,目前大会组委会对业界有声望及影响力的收藏家、艺术家及艺术机构负责人进行了系列访谈。访谈内容涉及鉴藏心得、对市场的分析展望以及对本次大会的期盼,闪烁着被访者智慧的火花,引人遐思。现部分摘录,以飨读者。

王世襄(北京   著名收藏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收藏不单靠眼力、靠自己爱好,钱财对收藏也十分重要,我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说明我根本不具备收藏家的条件。长物可能很珍贵,也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我的长物多接近后者。这些长物,有的或许有研究价值,有的或许有欣赏价值,但未必有经济价值。所以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收藏家。

    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更没有收藏青铜器,因经济所迫,对这些都不敢问津。只是用几元或十元的价格,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我过去只买些人舍我取的长物,通过它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正文物之名称;或是坐对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偶出把玩藉得片刻清娱。在浩劫中目睹辇载而去,当时我能坦然处之,未尝有动于中。由此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这是我多年来坚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陆芳耕(美国   收藏家)
    我在几十年行医历程中有机会与艺结缘 , 深深爱上书画作品。有幸收藏了溥心畲、于右任、张大千、吴湖帆、文征明、黄君壁等名家的大作。试图让自己的精神与名家及作品融为一体 , 从中吸取内涵养份。我仰慕他们 , 我学习他们。我的心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我的藏品不会去卖 , 为了更好传承 , 我一直都以适当的方式捐赠。我已经九十六岁了 , 就是想让这些名家名品的精华嘉惠更多人。

杨永德(香港   收藏家)
    期望收藏家在收藏玩赏之余,会慷慨无私地把藏品捐赠给一些公立机构如国家或大学博物馆,好让更多社会人士可以欣赏,分享收藏的乐趣,因而有利于传扬文化和艺术。

曹仲英(美国   收藏家)
    我不主张为了投资牟利而进行收藏。具有成熟收藏理念的收藏家应当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要出发点。如果你一味执着于盈利而投资收藏,那么事实会让你感到失望。第一,艺术品并不会一直处于增值状态,如之前所提及的梵高在百年后才为人们所认识;第二,艺术品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抛空出售的。艺术投资是好事,但不能操之过急。先培养兴趣,再考虑投资。不应当太过功利,要以培养自身修养、品德、格调为主,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享受。

陈佩秋(上海   著名书画家、鉴定家)
    在今天艺术盛世的时候,我们的政府机构、学术院团,要做这样的工作:就是对所有博物馆的藏画,还有在拍卖上出来的画,做成数据库,并将这种数据库公开向社会开放,供更多地人研究学习。我们现在可能也有一些数据库,一来没有形成一个数据整体,二来还是为少数研究者使用。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需要。

    有了数据库,还要有能够潜心研究的队伍,出研究成果。那时候,我们就有发言权了,就可以出一批懂鉴定的人,就可以影响拍卖市场,引导收藏,培育收藏。所以,我一直认为,现在是搞鉴定的最好时期,一是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浮出水面,以前深藏宫殿的作品也公开展示了,给了大家观摩学习的机会,还有那么多印制精美的画册,都可供研究;二是有市场需要,三是因为以前重视不够,懂书画鉴定的人稀缺,因此,我由衷地希望年轻人能多做这方面的工作。书画鉴定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是伴随而生的,两条腿走路才能平稳。有了鉴定,才能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进行发扬光大,可以梳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以告诉社会什么是好的作品;有了鉴定,才能将中国书画艺术家的好作品留世珍藏,才能鼓励藏家的信心。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次华人收藏家大会能够为中国的书画鉴定起到推动的作用,希望我们的藏家一起加入到鉴定的行列中来。

杨伯达(北京   鉴赏家)
    你们的收藏家大会既然是提倡健康的收藏理念,首先应该把收藏家分分类。就是说,一种是退休的干部,吃皇粮的这一批人,他们下来了去买东西,这种人一般来讲都是抱着投机的心理,也没有太多的钱,就想着增值。经济发达的将近三亿人口的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中产阶级”,他们身处工商战场的第一线,身心疲惫、情绪浮躁,缺乏高雅的文化活动的调剂,如果能在闲暇赏玉藏玉,则不失为一剂良药。他们是中国建设的主力军,跟国际接轨,将来还会慢慢壮大发展,这些人里面我认为有许多是有收藏的,需要好好培养。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应为他们作出有效的服务。

陈重远(北京   鉴赏家)
    你要搞收藏啊就得注意,心胸应当开阔,眼力得掌握住。好多事情,特别是一到老了,六、七十岁岁数了,往往经不住,年轻时候还能够行。不过,搞收藏主要是研究学问,不要去为了投机。投机一下这最后的结果,我举的例子最后都这样,原来他没有为了发财啊,要想赚多少钱什么的。都是因为你喜欢这个,他喜欢那个,大伙儿串换着看这些收藏的东西,自己是个娱乐,是个研究学问,都没有当回儿事。等到最后老了以后,为了钱,这真的假的一弄,自己就栽进去了,千万得注意着这个事情。

张宗宪(香港   收藏家)
    对古董,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还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玩古董不是在做戏,要经过长期地多看、多听、多问,常去博物馆跑跑,研究研究。而且必须实打实地买,一次上当了,下一次就会吸取教训,这是交“学费”。 不是自己的钱,是不会进步的。我自己这么多年也是一路坎坷过来的。有的人,理论很强,但没有实战经营,不会看货。中国人你买一种东西,研究几十年,也不一定完全了解。研究一个唐太宗,研究一辈子也未必全部了解,更不说唐、宋、元、明、清全都涉掠了。拿十张真画,给十个专家看,总有人说里面有几张假的;那十张假画,也总有人说里面有几张真的。买卖之间的升值,凭的就是眼力了。一定要货真价实,只要买的对,不怕买的贵。好东西将来一定是升值的。

蔡斯民(新加坡   经纪人)
    我觉得,艺术应该是人生的一个部分,没有艺术的情感,再多钱也没有意思,收藏也一样,就像陆俨少家中珍藏多年的那几颗小石头,那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他生命中一段很重要的情感经验,所以重要的是感情,只要有情,什么收藏都行,并不一定非要是很昂贵的东西不可。

刘冰(美国   收藏家)
    我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已浸骨入髓伴随我长大,再加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我喜好中华文化,对艺术收藏产生兴趣,我把玩一件文物古董就好像与一个文友知已交流对话,十分惬意。文人雅聚互相观摩,交流心得,怡情养性,提升文化品味,增加历史知识,让人赏心悦目,何乐不为。后来我远离家乡,远离故土,移民美国,依然从事的是文化事业,没有忘了中华文化这个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们海外游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 先师的教诲更激励我们炎黄子孙,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血脉基因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黄君实(香港   鉴赏家)
    一个成熟的收藏家应该具备什么要素或者条件呢?第一要有钱。张大千说,钱是雅根。没有根,人就雅不起来。老话讲,有眼、有胆、有钱,三者具备,当收藏家就有条件了。光有眼力、有钱,没有胆,不敢买也不行。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欢,不喜欢,占有了它,也无法体会它的韵致。收藏的兴趣在于赏玩,赏玩之余,不懂就问,如此古画研究就有了生气。古时,收藏多是小圈子里,三五知己,互相把玩的。而今,很多有钱人,自己并不喜欢,只是附庸风雅,家里挂上齐白石、傅抱石的画,以显摆身份。后来买油画,也多有显派的意味在。而古画真是用来“藏”的,像古董、瓷器一样,多有研究价值。古画的门类很多,不能乱买,要专攻其一。譬如收明朝人的作品,可先买明四家,或明末清初的四王吴恽、再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等,慢慢积累,一下子全买就乱了。惟有古书画有这般趣味,新画就是收一百张齐白石,也不值得我艳羡。毕竟近代画易懂,没有功底,只多听听看看就可以了。但收藏古书画,一定要读大量的参考书,求教收藏界前辈,才能品其韵致。

王雁南(北京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
    收藏不管是欣赏也好,投资也好,在一定层面上还是一个比较私人的行为,一般都是自己欣赏把玩,最多叫几个朋友一起切磋交流。但是如果超越了这个层面,就是说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老一代的收藏家,东西从散到聚,聚到一定规模了以后就有一个去向问题。海外许多收藏家到最后是会捐给博物馆,或捐给某个收藏机构,为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能达到它教育大众的作用。所以,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现在处于第一代收藏家的阶段,这些收藏家到了一定年纪以后,这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想留给子孙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想着赚钱,这个跟人的成熟和年龄有关。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觉得花了很多心血,或者付出了很多关注,有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收到这么一批东西,卖这个东西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尽管金钱的数字可能会很高,但是它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意义,很多人这个时候就会想我这批东西今后怎么办,是应该放在一个永久性的能够供人们参观学习的地方还是怎样。我想这个时候如果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能帮助这些人更快、更顺畅地捐献或者帮助博物馆、收藏馆的建立就更好。

马未都(北京   收藏家)
    2008年是收藏界的一个转折点,由投资收藏向文化消费的转折点,这不是偶然的,放在前5年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现在上海要召开收藏家大会,明显也有这个意图,用一种开放的态势,不带商业利益的成分,大家聚在一起说话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所以,2008年,《百家讲坛》在前面,华人收藏家大会在后面,这两件事情前后呼应,有着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说明我们从这儿开始,收藏向文化进军了,不仅仅是向财富进军。2008年以前到1993年的十五年里面,人们收藏是向财富进军,那1993年以前的十五年则什么都不是呢。前面是游击战,后来是正规军,我们现在是建国了。如果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说,就是这么个意思。

祝君波(上海   大会秘书长)
    我对全球华人收藏的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随着华人在世界范围政治地位、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全球各个角落、不同地域,华人收藏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无论是政府、艺术家、艺术中介还是媒体界都对推进华人收藏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问题也客观存在,中国古代也存在造假猖獗的时期,我想随着收藏家鉴赏眼光的提升、市场管理的加强,这些问题也会逐步解决的。总体而言,对华人收藏的未来前景,我十分看好。

卢辅圣(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收藏有外延,有内核,收藏家大会应该从尽可能接近内核的立足点上找到一些合适的对象,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大会出版的论文集,也希望是真正以收藏为主题而又不拘形式、不避悖谬的深入阐述。但我深知,这种要求确实非常难。况且,既然是大会形式,更无法约束它的外延。与其说宽泛的外延容易稀释真正的收藏意义,还不如说,它用更社会化、现实化的方式,补充和丰富了收藏的另一重意义。因此,一方面要落实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收藏意义的内涵,把它作为标杆和中心,另一方面也要广结缘,造声势,营建更大的群众基础。这也许是顺应收藏作为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辩证的客观规律的。

陈燮君(上海   上海博物馆馆长)
    我们文物管理委员会是上海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上海文物市场的日常管理主要由文管委流散文物管理处负责处理。在管理过程中如涉及执法则由执法总队负责。宏观来看,上海有七大文化市场,包括文化、文物等市场。各个市场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政府所起的主要是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管理、积极引导。当然政府也有服务功能。政府在一系列管理市场的作为中,能够推动市场向更为繁荣、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更符合我国的文物法规,包括《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我相信,通过理论、实践的综合,政府定能更好地把握方向,促进文物市场的繁荣。文物市场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路。因此,上海从政府方面来说,基本上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客观实际,来进行有关政策的制定以及问题的解决。

葛师科(香港   收藏家)
    最近这几年,我感觉真正的收藏家不多,大部分都是炒家。很多东西,刚被买走没几年又出来了,一会儿香港,一会儿北京,就这样炒来炒去,哄抬价格。拍卖行的佣金也越来越高,以前只10%,现已加到25%,据说还要加到29.9%,来的客人都一掷千金。真正有心收藏的人,反倒无力承担。国内,虽然有些相对低价位的小拍,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没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收藏已经变了味道。希望上海的这个大会,能正收藏之风,传达出正确的收藏理念。

丁绍光(旅美画家)
    中国艺术正处于大转变的时期,我认为是时候中国出现自己的当代艺术家,我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而不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制造”。

    艺术家应该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民族性和现代性这两个关系要处理好,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收藏家也应肩负着文化走向的责任,真正的爱好艺术、支持文化发展,而不只是把收藏当作增值手段。希望收藏家、艺术家、评论家,一起为中国艺术创作的走向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郑重(上海  《文汇报》资深记者、鉴赏家)
    上海的收藏家和北京的不一样。北京的多为前朝遗老遗少,上海这些多是资本家,他们都是自己花钱买东西,我觉得那才算真正的收藏家。一般资本家给人的印象只是做生意、赚钱、玩乐、穷奢极欲,其实收藏家都很节约,他们的兴趣不在吃喝而在书画古玩,一有闲钱铁定拿来跑古玩市场。我碰见过一位藏家,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买了转椅,房间四周挂一圈画,转椅放中间,人坐上去“呼”这么一转,这样看画。我到他家去他也让我这样欣赏他的藏画,一边看他还一边感叹:“唉!神仙过的日子!”真正的收藏家就是这样的,把书画当作老朋友。“文革” 前后,我跟他们相识的时候那些人多数已经倒霉了,他们虽然住得破破烂烂,却能变戏法一样忽就掏出一块古玉,从大衣口袋里抽个卷子出来,那真是视藏品如生命,视财产如浮云。收藏家们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并没有玩物丧志,作为民族资本家,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打理得很好,又多是爱国人士。其实我觉得历朝历代的收藏家都是一群“超人”,超脱的“超”,即使古时一些收藏家身处官场也是一样超脱,比如米芾。

陈鹏举(上海  《解放日报》文博版主编、鉴赏家)
    人的一生是如何自我完善的过程,文物收藏是奢侈的,它传承文化,不仅陶冶情致、怡情养性,还有这么一点神圣的含义。历史上出名的大藏家,哪个靠收藏致富呢?没有。这些大收藏家,其实都是因为有了钱,才去收藏书画,随着眼光的提高,日积月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内中 “玩”坏的很多。何谓玩坏,即投入大笔的钱,身陷经济危机,仍沉迷其中、无可自拔,能收支持平已是高手了。

    收藏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收藏者,他需要对历史、对文化有独特的理解和解读。若单单以家中有很多藏品,那就定义为收藏家,这种“收藏家”的地位是很低的。真正的收藏家,是内心藏有火种,以一己之力,传承中华文明的人。“收藏家”可能是一个光环,更可能是一种担当。担当是一个人内心的压力和伤痛,当然也是一种气概、一种幸福与光荣。

    市场和艺术品永远是两回事,艺术品流落在一个对它没任何感觉的人手上,是一种浪费。收藏是拥有,拥有的感觉只在刹那,犹如过眼烟云,个人再厉害也收不过博物馆。文物最后的归属是国家。

任道斌(浙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不要盲从;第二,涉及面要专、要小,不要泛泛,最好专攻一门。收藏陶器,就收陶器;收藏瓷器,就收瓷器。真正懂收藏的人,甚至会专选朝代,或者专收某种器物、器型,总之要从一而专。这样有利于深入挖掘知识内涵,容易发现好东西,也容易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准。

    很重要的一点,历代的大收藏家,收藏多是一种喜好。他们了解古物的价值,若不收集、珍藏起来很是惋惜。为此很多人不惜典当家产从事收藏,为的只是爱好。包括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抢走了一批东西。中国的有识之士,比如郑振铎、张伯驹等人,为文物流落日本深感痛心,立志不惜价钱也要买回来。相对说来,他们都是有文化人,谙熟历史、文采卓越、富于思辩,且家世显赫、颇有实力,愿意花很多钱从事收藏。他们对于收藏,一方面眼光很高,另一方面确实从心底里珍爱。

夏更起(北京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刚开始收藏的新手,要循序渐进。一句话,别上手看了几本书就认为懂了,就上手买,这不行。首先,打基础,看书,看文物,到拍卖行去,到展览馆去,了解文物,了解市场,然后了解自己的能力。别上来就说我有钱,买一大堆假货,有的人就从此伤感,就再也不收藏了。还有的人,到现在执迷不悟,几间房子全是文物,他也不请人去鉴定。这等于最后是空白,它的实物是假的,精神上也是空白。

廖志祥(中国台湾   收藏家)
    一般收藏家都共同地选择一个价值观,而我收藏都超越这个价值观。我管我自己的收藏,我不管别人怎么收藏,我从来都没有找市场标准,我都是自己的基准。我自己的基准很简单,就是美学。我自己做判断,做评价,如此反而经得起考验。

萧平(江苏   鉴赏家)
    新入门的收藏爱好者要确定一个收藏方向、收藏范围,我主张不要泛泛收藏,不要只盯着热门的东西。收藏要有条理,要有自己的判断、思考。有意识的朝一个方面积累。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实际上有两块:经济层面(保值升值)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分三个阶段:了解、认识到欣赏是一个阶段,从欣赏到研究第二阶段,考证直至发现是最高阶段。收藏的快乐也是伴随着这些阶段逐步深入。书画收藏其实是收藏中国人文精神,对绘画艺术中的文化含量有真正的认识,新入门收藏爱好者要不断学习研究,要对中国的艺术有一个认识。新入门的收藏爱好者走入这个圈子的时候要偏重精神层面。

杨休(江苏   南京大学教授、收藏家)
    目前市场中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收藏家,在强大的鉴定后援团的帮助下,也能收集到一些上档次的收藏品。但我依旧希望将收藏与投资分开看待。如果一味将文物、艺术品视为投资甚至投机的工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我将收藏家的行为和标准大致归纳如下:首先,收藏是出于对艺术品的极度热爱,收藏家为了收藏往往不遗余力甚或倾家荡产;其次,具有在收藏历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其所收藏的文物、艺术品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发展成个人的系统理论,甚至广有著述、著录出版;最终,将藏品妥善安排以防流散,或与公众分享,建立私人博物馆,或将之捐献给国家与著名收藏机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发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相较之下,如果你单纯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或投机工具的话,那么你最终只是一个商人,你手中的所谓收藏品实际上纯粹是一种商品。历史上,大收藏家将自己精心收藏、成系列的藏品捐给国家或某个大博物馆的例子层出不穷,我十分赞赏此种行为,因为无论何种文物,它的最终归属仍然应是大众社会、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

吴卫鸣(澳门特区   澳门艺术博物馆总馆长)
    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应该保持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私人收藏家以自身力量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人类文化传承的功能,另一方面他们的收藏对整个社会很有意义。我们有一些展览也是和私人收藏家合作举办的,比如,我们于多年前举办的毕加索作品展览,我们是和法国博物馆合作的,而这个博物馆也是和一个意大利私人收藏家合作,最后展览就办成了。可见民间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他们支持,很多展览无法举办。

邓仕勋(美籍华人收藏家)
    中国是艺术大国,书画的莫大魅力源自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它们通过历代收藏家不遗余力的收集、保藏得以世代相传,才能够历经社会变迁及战乱而流传至今。收藏通过藏品将传承人文和经典,并引导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曾国和(新加坡   经纪人)
    中国书画的价值,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目前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当然是因为经济实力带动市场价格的关系,但是市场价格也会发挥影响,能够加强和肯定中国艺术在国际上获得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就如欧美的资本主义发展带动西方艺术的价值一样。我向来就不同意中国顶尖艺术人才的作品,不能和西方相比,只是因为中国百年积弱,长期影响艺术地位处于劣势;如今形势转变,恢复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是合理的发展。

  身处新加坡,我比较担心是目睹近年很多本地藏家的收藏品都大量流出,随着中国书画的市价高涨,相信这些作品大多数将会是一去不返。它们原本应该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成份,代表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素养、认识和感情,如果最后只留下一片空白,就会断根,这是很可惜的事。

  坦白说,我很担心,这样的发展,新加坡很快就会从中国书画收藏的地图上被除名,留下一个永远的遗憾。但个人的力量毕竟又十分有限,我只能以一己之力,尽量争取多收集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希望能够保留在新加坡,延续这一层文化联系。

劳继雄(旅美艺术家、鉴赏家)
    我觉得还是坚持“藏之于民”。现在民间有一股收藏热,我觉得这是个好的现象。应该让一部分好的东西,分散地“藏之于民”。上海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可谓大馆,它的藏品,许多都是从民间征集而来,特别是明清的收藏,比故宫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局面呢?都是从民间那些收藏家如吴湖帆、刘靖基、钱镜塘等等这些大收藏家那里获得,那说明就是“藏之于民”。但是还不够,目前民间收藏的水准还有待提高,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收不到好东西,好东西留在社会上太少,因为大量好东西都进入了公家仓库。二是收藏家的素质不如以前,过去许多收藏家,自身的涵养功夫、文学功底就很好,他们也真正是从爱好文物、保护文物这个角度涉足收藏,而现在不少收藏都是投资性的。

孙海芳(浙江   收藏家)
    专家有专家的特点,能成为专家,首先他的历史知识专业知识面、知识连贯性比我不知强多少倍。我的知识源自实践,局限在一个阶段或一种门类上,比如绍兴越窑,我比一些专家看得多,是不争的优势,但真正搞研究,挖掘内在的文化、艺术内涵,我与专家比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此外,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绝对是盲目的。现今文物的仿制水平已达到原件的95%-99%,这就意味着,一件东西若有一处疑点,就很可能是新的。收藏需要互相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二个人、三个人的眼睛,肯定比一个人的好。

王定乾(中国台湾   寒舍董事长、鉴赏家)
    过去老一代的收藏家看不起,或者不愿意接受“艺术品投资”这个提法,其实收藏和投资并不矛盾。一个良好的艺术投资者必须是先成为收藏家,收藏动机必须是喜好、欣赏。因为喜爱而去研究从而在收藏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快乐、满足。但在藏品的买卖方式上,拥有投资的观念与手段我认为并没有错,因为时代不同了,而且我认为在这点上必须同国际接轨。所以我的观点是:只有在收藏的出发点和动机正确以后才能讲投资,不然艺术品投资和股票房地产投资没区别。虽然说艺术品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但在精神内涵层面上是不同的。如果一开始的收藏动机是炒作、投资挣钱、甚至是倒货,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开始正确的收藏动机也是保证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张荣德(上海道明拍卖总经理、鉴赏家)
    有些观点认为以前的藏家是文人收藏,而现在的藏家是商人收藏。这种看法并不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成熟,人们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认识愈清晰,对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也愈加肯定。这样就造成了必须愈有经济承受力,才愈能参与到最后的竞投人行列中去的现象。基于这一点,人们会普遍认同参与高价位竞投成功者的经济实力,而忽视他的见识和鉴赏力。其实,竞买成功者必须有经济承受力,但具经济承受力,不一定就没有见识没有鉴赏力。闻道有先后,感悟有快慢,见识和鉴赏力都是后知后觉的。具有经济承受力和具有鉴赏力,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矛盾关系,它们可以是合而为一甚至可以是互补的。

    老一辈的收藏家日常生活勤俭节约,但为了收藏一件艺术品,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现在,高价位收藏(收集)艺术品的往往是在某领域的成功人士,他的艺术品收藏仅仅是开始,从现在看,他是一位实业家,所以就觉得他的收藏不是文人的,但若干年以后呢,那就不一定了。我觉得这是有这种看法的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

傅益瑶(旅日画家)
    与中国将国宝全部收入博物馆不同,日本是散存在民间的。但日本定期执行检查,要求你必须按国宝级待遇收藏它们。所以养个千金美人在家也是很痛苦的,衣食住行都要很伺候它。一处地方有珍贵藏品,慕名而来的人,就会聚集来看。如此,虽不能挣大钱,但起码能养活它。

    收藏有三件事不丢掉,你就是炒作一下也不要紧。第一,不丢掉自身对艺术的喜爱;第二,要做一点学问;第三,要留点良心。

李华弌(旅美画家)
    收藏行为对艺术影响重大。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收藏家实际上是赞助了艺术家的创作,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虽然艺术家们都崇尚完全自由的表现表达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但同时他们也期待着自己的艺术表达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以及赞赏。因此艺术家基于自己对艺术的敏锐感悟创作作品、表达艺术理念的同时,多少会考虑市场以及藏家的因素。对艺术家来说,收藏家的收藏行为带来的不仅是对其艺术理念及表达方式的认同欣赏,更多的还在于对其未来艺术创作道路的激励推进作用。如果不是中国国力日益上升、藏家的鉴赏水平逐步提高、其收藏激情持续升温,都不会产生如今这个蒸蒸日上的艺术品市场,也不会为艺术家们提供如此肥沃的艺术创作土壤。

许祥杰(新加坡  鉴赏家)
    在艺术品收藏界,真假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在鉴定方面,一般来说经验不足的藏家不如行家的眼界来得开阔。行家所接触的各类艺术品总是相对更多些。所以,行家的眼力也值得业界重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大陆的经济蓬勃发展,给艺术品收藏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艺术品价格逐年上涨,这对于经营者是好事。所以这几年新的拍卖公司和画廊不断涌现。但对于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艺术品价格涨得太快太高却未必是件好事。

    回忆过去的事情恍如时光隧道,现在我退出经营画廊行业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来除了跟拍卖行来往外,仍是很关心艺术品的收藏问题,毕竟这是我一生的最爱!这几十年来每年国内外都举办很多的艺术品经营活动,但是据我所知,真正为收藏家举办的会议还没有过。我觉得这次上海举办华人收藏家大会很有必要,也适逢其时。因为现在有少数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离真正的收藏家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搭建一个能够给艺术品爱好者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众志成城,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杨应群(新加坡   收藏家)
    过去的藏家交流,多数是少数人的雅集,这在上海能够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的藏家大会,是很有意义的;而大多数收藏家其实都很低调,主办单位能够成功邀请世界各地藏家,齐聚一堂,是很难得和很有魄力的行动,但我认为前两届一定要办好,有好的开始,才是成功的一半。

    希望上海能够成为华人收藏家重要的世界级平台。

徐政夫(中国台湾   鉴藏家)
    上海市政府所支持举办的华人收藏家的大聚会,这应该是世界首例。首先,我希望通过大会的举办,使众多藏家对文物艺术品的认识得到深化与加强,才不会在收藏道路上遭遇挫折,以至浪费很多物力、财力。透过大会的宣传,将使得藏家们对收藏的精神内涵更为重视,而不仅仅关注收藏投资的物质层面。特别是,大会应当选择优秀的、具代表性的美术馆、收藏家与艺术家交流,相信更会提高大家的收藏乐趣。

    第二,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建立一个收藏家团体体制,对提高藏家文化修养、收藏知识水平以及规范收藏领域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次大会是一个临时体制,但受其影响,也许将来会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成立起收藏家团体。在这些团体成立的过程中,我觉得制度、体系的确定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清玩雅集也可以作为一个范例供大家参考,以建立大陆藏家们彼此沟通、学习、交流的良好团队风气以及不错的品牌形象。

    第三,等到首届大会圆满完成,如果有可能将组委会成为固定组织,就可以考虑组织一些涉外活动,例如参观国外博物馆或者与台湾、香港等知名收藏团体开展交流学习活动。通过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开拓眼界来提升华人收藏家的情感交流与整体学术水平、文化内涵、鉴定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熊宜敬(中国台湾   《典藏》总编)
    我最期待的是这次大会能够给予现代中国整个艺术市场和整个艺术产业注入一个正确的观念,包括收藏观念,甚至包括投资观念。还有就是如何建构完好的艺术教育体系,让艺术教育本身能够跟现在的艺术市场实物相结合而不至于脱轨,其中大前提就是要有正确的观念。

何浦林(瑞士   香格纳画廊负责人)
    我觉得收藏家大会这样的活动应该做,也觉得会有意思。更多的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甚至可以互相施加“压力”。收藏家可能也是比较孤独的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交流。出现一个好的艺术家,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收藏水平。收藏家水平提高了,也会促使我们画廊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