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游走报国寺古物市场:邂逅行家 民间收藏古趣盎然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7-04-30 10:27:1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报国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据史记建于辽金。若从辽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年)算起,距今约九百年。而将这座古寺开辟成收藏品交易市场则是近十年前的事。逛报国寺市场最好选个周四,因为这一天是报国寺的“大集”,人气最旺。据说过去每周实行一天公休的时候,北京市不少单位进行轮休,宣武区的单位休息周四的较多,报国寺位于宣武区,故周四逛报国寺的人最多。这一天报国寺市场的大门都比平时早开半个小时,六点半还未到,大红漆门前已是“万头攒动”,伴着街上早点摊上传来的吆喝声,活生生一幅喧闹的市井画面。此刻,买货的和卖货的都心怀无比的期待:买主想“撞大运”“拣个漏”,卖主希望今儿能多碰上几个来“缴学费”的。门一开,商贩们都争相占领有利地形,摆开货品,等待买家的到来……

      游走市场

      周四这一天,寺里的古树大殿之间,几乎所有的空地上都摆满了各类“杂货”,从旧书旧报到古瓷古玉。而古香古色的建筑则被各种博物馆占据。报国寺里挂牌的博物馆至少有10余家:陶瓷博物馆,玉器博物馆,连环画收藏馆,扑克收藏馆等等,而且都不收门票,给那些真正喜爱收藏的平民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好机会。据说这里热闹的原因还因时常举办拍卖会,拍卖会极具“平民风格”,多为民间器物,绝无“贵族项目”,竟买者化上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便能将自己喜爱的民间藏品归入囊中。

      报国寺“周四集市”中的主要卖家之一是来自山西的一帮农民,他们通常是头一天坐火车从老家将货运到北京,在城东南十里河一带的小旅馆住下,周四一大早天不亮就赶到报国寺市场。山西商人都是集体行动,几个人一起包个面包车,连人带货从十里河直接拉到报国寺门口。市场里还有一类卖家是京城本地的“老顽主”,他们几乎从报国寺市场一开张就驻扎在这里,这群“老北京”每日里悠悠闲闲地经营着不大的店铺,生计显然不是问题。生意清淡的时候,这群“懂生活”的店主们便坐在古树的浓荫下喝酒对弈,饮茶聊天,日子过得相当自在惬意。数量可观的一群卖“工艺品”的地摊商贩,是报国寺“周四集市”的又一支队伍,如电影中的群众演员一般,虽不可缺少,但主角不是他们。买主中的行家往往是从他们的摊位前匆匆扫上一眼,然后便去寻找这市场中被称为“百分之一”的亮点。据说,行家的眼力角逐其实也就在这“百分之一”上。

      论年头、面积和名气,报国寺市场都与潘家园市场无法相比。后者似乎更像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大批发市场,在海内外都出了名,客流量很大。可报国寺市场的人气逐年上升也是事实,不少行家青睐这里,据说是因为竞争对手少一些,“拣漏”的机会似乎更多一些。一位本地古玩商曾出示过一块羡煞旁人的古玉,据说就是从报国寺的地摊上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淘来的。笔者也曾在这里邂逅数件不同材料的老挂件,都属“A货”,且价格不贵。据观察,这里的买主比较“本地化”,不像潘家园、亮马等古物市场,那里海内外人士“共济一堂”,竞争对手多,价格自然升得高。

      邂逅行家

      早就听说喧嚣的报国寺可谓藏龙卧虎之地,功力深厚的藏家此间随处可见,但个个从容低调,不显山不露水的,在人群里还真难一眼将他们辨出。那个周四早晨,光顾“秤砣大王”郑海生的“古权斋”,两小时内竟撞上四五位重量级专家,有专门研究收藏木头器物的王教授,专门收藏研究民间古瓷片的曲永建先生,民俗收藏家宋振忠和京城里出了名的叫卖大王之一武荣璋老先生。

      先说“古权斋”的店主郑海生,别看貌不惊人,郑先生却是中国集权第一人。秤砣,古代称为权,郑海生的“古权斋”即由此得名。万不可小视这秤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稳固江山的头等大事便是统一度量衡,衡就是秤砣,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秤砣上,记录着中国数千年沧桑历史和灿烂文化。郑海生收集的最重的“权”有180斤,小的不足10克,时间跨度上千年。看得出来,周四也是“古权斋“最热闹的时候,各路专家打此路过,必与店主郑海生寒暄问候,交流信息。研究木头器物的王教授提着刚淘得的一幅金丝楠木的画框来到“古权斋”。老先生在大学教书,但声称每周四是绝不授课的,专门腾出来逛报国寺。王老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曾在报国寺市场中与一块田黄石失之交臂的故事。“卖东西的小伙子手里拿着一块黑色的石头,当时在场的几位都断不清。我以为是墨玉,可手感又非常好,质地湿润可爱,微透明,是田黄石的感觉。可没听说过田黄石有黑色的,于是放弃。回家一查书,糟了,按照书上说,田黄石“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看来是田黄石!后悔都来不及。”正说着话,专门研究民窑瓷片的曲先生手里拎着一块“大明瓷”走进屋里。年近花甲的曲先生清瘦高挑,戴着一副度数不低的近视眼镜,颇有学者风度。曲先生堪称国内古瓷残片收藏第一人,十年间踏遍京城各处建筑工地,搜寻藏品上万件。故宫著名古瓷专家耿宝昌老先生,为鼓励后学,欣然为曲先生留下墨宝“拾遗补缺”,肯定其多年收藏研究古瓷残片的可贵精神与巨大的文化价值。

      两位研究老北京民俗文化的收藏家宋振忠和年过古稀的“叫卖大王”武荣璋老先生一进门就冲着郑海生讨要“冰盏儿”,一种过去北京走街串巷叫卖的货郎使用的响器。卖货的人将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拿在手里,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过去老北京的街巷中几乎一年四季都飘荡着“冰盏儿”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如今“冰盏儿”成了稀罕的收藏品。43岁的宋先生是满族人,收藏了不少老北京的旧物件,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开个民俗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北京人过去是怎样生活的。

      望着报国寺市场里堆放的那些民国及解放初期的茶叶铁罐,大斗小斗,泛黄的老照片和票证钱币,想起作家冯骥才写过的有关古物的文字片断。他说,在古物市场,文物、古玩和古董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文物是指那种堪称某一时代典型、珍罕稀有的古物古玩不一定是某一时代的代表,但必须是艺术精美、制作精湛、材料贵重的古物而古董则泛指一切旧时器物,“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文化的内容”。更具传统文化资本的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先生则将那些摊上出售的昔日民间器物比作“一地的旧时月色”,令它们平添了些许浪漫色彩,让人想去揣摩那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这大概就是“民间收藏”的乐趣所在吧。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