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学术展
高剑父
高剑父(1879—1951)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兼具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革命者等多重身份。他几乎参与了全部的美术现代化活动,独特的身份和丰富的经历,使得他最终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作为其推进中国画现代化进程的改革理念。
高剑父1879年生于广东番禺,十四岁时拜居廉(1828—1904)为师,正式开启了高氏的艺术生涯。1903至1908年间,高剑父曾多次到日本的东京地区进行游学活动,在日本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背景的激发下,萌生了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构想。1906年,他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启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生涯,正是这种艺术事业和革命实践的交错互动,促成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主张,使得高氏的画作中透露出一种广博的人文情怀。高氏晚年,淡出政坛,潜心艺术教育,先后创办“春睡画院”、“南中美专”,推广其“新国画”理念,将其艺术精神传承给更多年青一代的中国画家,如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等皆对其精神有所传承并光大,成为20世纪中国画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东战场的烈焰》
作 者: 高剑父
尺 寸: 166 x 92cm
高剑父 《东战场的烈焰》 1930年代作 166 x 92cm 纸本设色
立轴 广州美术馆 藏
款识:剑父。
印章:剑父(白文)、乱画哀乱世也(朱文)
据学者李伟铭考证,此幅作品创作于1932年至1936年间。《东战场的烈焰》原题《淞沪浩劫》,是描绘1932年“一·二八战役”中遭到日军炮火轰炸的上海闸北的“写真画”,图中“颓垣屹立的高楼广厦,即东方图书馆之遗址”。1932年1月底淞沪战事爆发时,高剑父在锡兰科伦坡,已订好船票准备启程远赴意大利,得知上海北四川路祥顺里住宅毁于战火,迅速回国,有感而发,创作此画。
《东战场的烈焰》没有明确界定视觉再现的具体场景,只是将作为视觉主题的高楼残骸置于中景位置,通过拱顶门窗暗示了这一残骸的前世身份;前景中的断墙碎砖和倾倒的电线桿火焰未熄,与逐渐消失于漫天烟火中的远景民居建筑构成了“浩劫”的整体时空概念。战火还在燃烧,时间、空间还在延续,在虚实变幻的时空结构中,悲愤、忧伤和焦虑等主观情绪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泄和表现。如果说“淞沪浩劫”以隐喻的句式提示了“一·二八战役”我们的被动性命运的话,“东战场的烈焰”则把战火中的废墟场景置于中国的整体格局之中,将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抗战这一历史背景,纳入了解读这幅作品的视野。这幅画是对置身其中的现实情景的直接反应。
在笔法的运用上,能够看到源自西画的时空意识,也强调了结构、体积的真实感,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传统的笔法、线条来达到写实主义的再现效果的。线条拧厉、张扬的力度和克服阻力的状态下运行的艰涩、凄厉的美感。
参考:《高剑父绘画中的日本风格及其相关问题》李伟铭 著;
《战争与现代中国画——高剑父的三件绘画作品及其相关问题》李伟铭 著。
编辑:黄熙
林荫桥影
作 者: 高剑父
尺 寸: 135×46.5cm
作品名称:林荫桥影
作者:高剑父
创作年代:1922年
尺寸:135×46.5cm
类型:立轴
材质:纸本设色
藏地:广州艺博院
款识:壬戌初秋剑父
印章:高仑之玺(白文)
高剑父皈依记(朱文)
这是一幅清新素雅的风景画,其与传统山水画在选材、构图、绘画技法上都大有不同。全画采用焦点透视法,取平视桥面的视角,桥边杉树与石板桥成十字形构图。杉树与石桥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法来描绘。杉树枝干粗糙的肌理感、杉树叶在雨中若隐若现的朦胧感,与石桥的坚实厚重的质感相映成趣。杉树叶是轻的,在雨中簌簌摇动,一簇簇像羽毛,越接近雨的枝叶描绘得越虚,看上去越轻盈,仿佛要与天空、雨水、雾气融为一体;越接近桥枝叶越实,越清晰可辨、条状分明。整体上而言,杉树叶的虚与石桥的实在画面中相映成趣。石桥上模糊可见的如堡垒般的建筑似乎暗示了这幅画处于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
同时此画使用这种视角和描绘方法符合人在实际观察中的视觉效果,突破了山水画传统的透视法,又将本不入山水画的题材入画,再结合水彩画的画法,是“折中”派特点之体现。高剑父曾留学日本学习画画,当时接触到既有中国元素,又有本民族的创新的日本画时便产生了改革中国画的想法。“折中”既折中中西,也折中古今,折中南宗北宗,折中宋院体与文人画;既折中形与神,也折中工笔与写意,也折中水墨与重彩,使艺术既有传统,又富于时代精神,贴近人们日常的生活,雅俗共赏。
撰稿:黄熙
《鸡声茅店月》
作 者: 高剑父
尺 寸: 120.5 x 95 cm
高剑父 《鸡声茅店月》 1918年 立轴 120.5厘米 x 95 厘米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款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余爱温飞卿《早行》诗,因节一联以为画题。剑父客沪作,时戊午新秋。
印章:剑父之玺(白文)、多事(朱文)
再识:醒初兄获此旧作寄示,爰志岁月归之。庚午仲秋,剑父,春睡别院听秋阁灯下。
印章:肖形印(白文)、剑父不死(白文)
藏印:广州番禺县(朱文)、卣杰(白文)、文庐(白文)、邹氏醒初珍藏(朱文)
关山行旅是中国古代山水的重要主题之一。高氏此画以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为立意,描绘了残月未落的清晨,山野之中的茅舍、板桥、残霜,构成了旅途之中清凄的景色。画家以南宋院画的斧劈皴表现山石,结合在日本学习的渲染和光影之法,为传统山水题材注入新意,体现了画家对于“折衷中西”的探索和努力。同时,以唐人旅行主题诗意入画,寄托了画家客次海上的异代同心、同感的追怀之情。作为一个革新派画家,高剑父一方面倡导开放的心态融汇外来艺术之长,但一方面又始终没有放弃传统本文,尤其是内心的文人情怀,至晚年而更笃。
推荐关注:
www.artsfans.com 网站母亲节、文化节、艺术节。
爱的传播,真诚的公益。有奖征稿,公益发布、公益展示。www.artsfans.com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中国文化传媒平台的--绿色文化学--当代文化学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中国文化传媒 中国当代艺术馆 www.artsfans.com
2016年艺品特卖-01--中国艺术品收藏网购物中心--藏家乐--艺术粉丝
关注艺品特卖。www.artsfans.com
艺术粉丝(www.artsfans.com)征集收购名家字画。
[心]内核动力无限的网站,欢迎等待您的关注;请您不要错过参与的好时机。
当代文化学因时代发展会拓展当代的内涵。研究当代文化学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存、进化、进步、发展有意义。
关键词:仁爱,道德,仁政,大同,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
关键词:--道义--当代-竞合--融合--包容。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专稿 作者:孟泽盛 2010-04-12 10: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