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古来技巧能几人,鬼斧神工噪一世
陈鸣远活在康乾盛世,堪称一代大家。他是继龚春、时大彬之后的又一领军人物,掀起了中国紫砂壶艺术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与时大彬一样,陈鸣远也有一个著名的紫砂艺人——陈子畦做父亲。他的造壶风格承上启下,既有明代的朴雅之风,又开启了写实主义仿生技巧的先河。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技术娴熟而全面的大师。
在陈鸣远的作品中,光货的几何形体“朴质大方,结构合理,技巧严谨”;花货的自然形体“概括夸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善于借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遗世的梅干壶(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最具有代表性,充分表现了陈壶对自然的夸张和借鉴。梅干壶以其形似梅干而得名,从整体上看,好像是谦谦君子在弯着腰笑迎友人,又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在驻足远望。壶上用堆花手法点缀几朵梅花,又使壶充满了希望。壶身两侧是壶嘴和壶把,貌似梅花枝干的断节,真实而自然。
陈鸣远还是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第一人。他的壶身提款更别具一格,颇有晋唐笔气,当时有言“海外竞求鸣远碟”。
顾景舟:百代壶公第一流,愿留指爪踏雪泥
顾老生来和紫砂壶有缘:生于紫砂壶的故乡江苏宜兴,18岁从祖母学艺。凭借他极高的悟性和对紫砂深深的热爱,两年后,他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之后他来到上海,仿制明代时大彬、清代陈鸣远等人的紫砂名作。正是在临摹和仿制中,他的技艺突飞猛进,其中一些仿品的艺术价值甚至超过了原作,并被许多博物馆收藏。
从早年的仿制,到中年的自创,直至晚年的改变,顾老总结一生的经历,认为壶艺创作要兼有形、神、气三点,并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再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从他现存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出这位一代宗师的风格。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与顾老结交,他们以紫砂陶优异土质及适用功能,精心合作设计了提璧壶。顾老为此专制工具,使其壶独具匠心:壶坯轮廓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节奏变化合度。提璧壶气质健伟,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此壶完美地阐释了顾老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紫砂壶中的绝品。
从龚春到顾老,历经数百年,紫砂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而这过程中,无论是对技术的改进,还是对内涵的倾注,都是个人成长的印迹。但凡紫砂制作大师,无不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来升华紫砂的魅力。任何一款紫砂壶,承载的都是艺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壶艺风格的差别,也是人品内涵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壶也是在做人,人在路上,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