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知青
越洋电话一打就5个小时
这个越洋电话,让谢光治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做,被下班回家的妻子数落了一顿。
就这样,谢光治帮很多人“拼接”着人生,但具体帮助过多少人,他根本就没计算过,反正隔段时间就有人找上门来。四川省档案馆查阅室的汪老师常对去查找知青档案的人说:“你们先到市、区档案馆查查,要是还找不到我再帮你们想办法。”谢光治就是汪老师手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找到档案后,不少人都要向他表示“感谢”,但谢光治都拒绝了。谢光治说,钱,每个人都喜欢,他也不例外,但很多知青朋友人到中年却过得并不好,所以他从不收别人的钱或物。“我本人也是知青,也是失业人员,明白知青这一代人的苦。所以不要说钱,就是抽了别人一支烟,我都不叫谢光治。”
渐渐地,他在知青的圈子里有了名气,甚至连在国外的知青团体和研究知青历史的人也主动与他联系。去年3月,谢光治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是当年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凡的外孙女郑晓薇
从美国打来的。可能是家里老爷子有这么一段经历,本来主要研究明清历史的她,也对“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越洋电话,从下午4点过一直打到晚上9点多,从“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始到结束、从知青人物的逸闻趣事到史料的整理研究……一打就5个小时,谢光治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做,被下班回家的妻子数落了一顿。
写知青
想将那段历史留给后人
谢光治要做的事情还有一大堆,他的计划是,用一辈子来做这些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在谢光治的家里,到处可见知青时代的物件,有你能想到的,也有你想不到的。从通知上山下乡的喜报到知青用品;从上山下乡申请书到知青回城调令;从知青专用的购物购粮证到工分记录册,以及各种老照片、宣传画甚至某县知青先代会的花名册等等。
自从1996年下岗后,谢光治没了收入来源,却把业余时间全用于收集知青文物,家里生活全靠在商场当营业员的妻子。“家里就那么一点收入,有好几次拿钱给他买米买油,他却给你抱一大堆破烂回来,气得我饭也不想做了!以后再也不敢拿钱让他买米。”妻子说着又抿嘴笑了,“反正也犟不过他!”
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谢光治的“藏品”现在已经有两万余件,并整理出了《屯垦戍边》、《路》两部真实记录当年成都知青在云南和西昌的生活工作史料,谢光治也从单纯的资料、物品收集,变成了知青史料研究。
谢光治要做的事情还有一大堆,他的计划是,用一辈子来做这些收集整理工作,把这段历史清晰地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