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釉大罐
黎族树皮衣
田黄、鸡血石印章
园林地下挖出田黄鸡血石
南博文物专家60年征集文物将首次集体亮相
今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作为我省的重要活动之一,《汇聚历史,留存记忆——江苏60年征集文物成果展》,将于遗产日当天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向市民展出。175件展品凝聚了南博文物征集专家60年的心血,可以说件件珍贵,个中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昨天,记者有幸走进正在布展中的展厅,聆听征集专家讲述这批文物的传奇经历。
5万元奖励又捐贫困小学
鲁力是南博征集部的负责人,记者在他的带领下,首先来到展览大厅,瓷器类展品很夺目。南京征集的元代《龙泉窑青釉缠枝莲纹大罐》和明代《白釉“赏赐”梅瓶》是两件一级文物。“赏赐”梅瓶为明洪武朝初期官窑遗物。梅瓶造型修长,亭亭玉立,肩部有褐彩楷书“赏赐”二字,出土于南京明故宫遗址东部社稷坛内的一口11米深大井的淤泥中。
杂件也是此次展出的重头戏。一件晚清《雕漆山水人物大插屏》十分耀眼,专家介绍说,明代以前,屏风用于遮蔽和隔断,清代开始,出现了插屏和挂屏,供人欣赏。“这件大插屏与《象牙镂雕人物大花瓶》一起是从私人手中征集来的,花了160万。”记者走近细瞧,发现镂雕大花瓶器形硕大,雕刻精美。
在黑暗的玻璃展柜里,在灯光的照射下,一组印章更加引人入胜。“这是孙中山先生好友何澄的女儿向南博捐赠的,当时我们在她的带领下去苏州她家的园林中挖出了一个大坛罐,里面有70多件印章石料,大多为田黄、鸡血石,埋入地下是为了躲避战乱。当时只奖励给她5万元,而她又把钱捐给了一所贫困小学,值得称赞。”鲁力说,田黄、鸡血石被当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这组田黄印章弥足珍贵。
240万抢到回流乾隆佛龛
“这件《铜胎掐丝珐琅佛龛》是模仿古代建筑按比例缩小制成。看似像个八角亭,有楼阁、重檐、斗拱,梁柱,雕刻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它可是皇家御用品,为清代乾隆宫廷造办处所制,是皇帝礼佛时用的重器。”亲自参与征集这件文物的鲁力接着说,这件文物原是从英国拍回,南博于今年花了240万从上海一场拍卖会上购得,属于回流文物,现在首次拿出来展示。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记者问。鲁力表示:很值!当时在上海把图片发给龚良院长,他一眼就看中了。“虽然240万已经是经过多轮谈判的结果,也是要咬咬牙的。”他指着佛龛的细部说,工艺能达到如此精细的程度,很少见。估计目前市场价至少要上千万。
此次展出的青铜器年代跨度很大,有西周《青铜兽面簋》、战国《错银青铜盒》、《错银四羊簋》及明代的《宣德紫红炉》等。另外,烧制工艺源于中国景泰蓝的一件日本《七宝烧瓶》值得一看。日本“七宝烧”以明灿莹润的釉色和精致美妙的图案著称于世,据说整个制作过程需30多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