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灯光》 赖少其 1974年
《年轻人》 黄新波 1961年
《盼过年》 赵红雨
版画家迷失于多元艺海
记者:广东版画缺少力作,版画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固然是原因之一,因为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艺术的再生产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力作匮乏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许钦松:建国前的广东版画是为民族、国家的存亡而战,是革命的号角,是匕首和投枪,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宣传、教育作用。建国后,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版画作为特有的画种踏着时代的脉搏,承担起了歌颂新生活、表现新生活的历史责任,版画家们创作精力旺盛,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思想内涵深刻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国外艺术思想不断涌进,打开了禁锢的局面,拓宽了艺术家们的思路,他们开始注重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研究,石版、铜版、丝网版、木版及综合版等版种都有自己技术性的东西,各种风格样式随着艺术潮流不断涌现。这种艺术回归是好现象。但是,我们版画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和整个社会紧密相连的,一旦置身自由的艺术状态中,版画家就惘然若失了。他们在多元的艺术海洋中挣扎,迷失了方向,远离了生活,漠视社会,没有思想的锋芒,缺少艺术的敏感,丧失了锐气,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关注不够,深层次的思考不够,所以大量作品呈现的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非常苍白。这是版画回归艺术本体后出现的一大症结,很要命,需要作为一个主要的艺术问题提出和解决,否则广东版画的明天就不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