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短短的一年后,康盛创想又把ECSHOP“吐了出来”,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上海商派网络。
“我们只想把站长变成店长,却没考虑到站长和店长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大部分站长都是技术人员,缺乏生意人的头脑,变不成店长。”对于批发电子商务的失利,李明顺若有所思地说。
康盛另一个不太成功的批发生意是在视频网站上。随着youtube等视频网站在美国市场的风声水起,一度在中国,业界也对视频网站着了迷。网络视频业内人士温永刚向记者回忆说,有段时间,国内一下子冒出几百家视频网站。
这时候,康盛也适时地推出了视频网站批发业务。但这次他又错了,原因在于视频网站不是中小网站玩得起的,市场容量有限,盈利模式不清,缺乏细分市场,以及网络带宽成本太高,最后,站长们对视频这一块不感冒。
“可以说,我们在电子商务、视频、SNS这几大当年最火的项目上都尝试了一个遍。” 康盛媒介负责人温向东表示。
长尾效应:如何点石成金?
不管是在BBS、SNS上的大获成功,还是在电子商务、网络视频上的出师不利,很显然,康盛的批发模式的核心就是规模效应,即自己先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出稳定的系统,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众多的中小网站创建者使用,从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用一个时兴的词,这就是长尾效应。但一直以来,康盛挥之不去的一大困扰就是,如何让堪称庞大的规模真正产生出经济效应,“这近乎垄断的市场份额,能用来干点什么”?
李明顺告诉记者,由于采取免费或超低价使用的策略,批发网站的生意本身并不赚钱,而且康盛前期在开发系统时,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成本投入。
他甚至感叹地对记者表示,“很多使用我们系统的网站,赚的钱比我们都多。”据其透露,由于批发不赚钱,康盛只能通过给一些用户定制专门的功能、提供服务来赚钱。此外,由于康盛公司内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好手,做网站管理、编程培训也成为了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如何利用自己批发出来的大量网站和用户,聚沙成塔地赚钱?作为对这个问题的思索结果,2006年,康盛提出了自己的广告联盟模式。
“与百度联盟、阿里妈妈等联盟做的事情差不多,康盛也是在广告商和网站间起个桥梁的作用。”温向东表示。具体为:当康盛拿到广告资源后,就利用后台把广告推送给各网站,让他们决定是否悬挂,以及悬挂什么样的广告。广告收入在网站、康盛、与其合作的广告销售公司、各品牌广告代理公司这四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是一个复杂的业务。”李明顺表示,由于广告业务是互联网目前最主流的盈利模式,广告代理业内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角色,关系成分非常浓厚,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
而另一方面,网站的忠诚度也不高。据记者了解,大部分有了成就的网站都会选择自己挑选广告主和广告联盟,并非只选择康盛一家。
李明顺说,在经过了两年的尝试后,康盛把广告联盟“挂了起来”,原因是太费事不划算,“以后机会合适的时候,也许还会做,但现在必须暂停了”。
尽管如此,康盛聚沙成塔的想法却没有由此偃旗息鼓。随着SNS应用的兴起,戴志康开始打起了用户消费的主意。
以前只是把用户看成是广告浏览者,以为用户带来的流量是最有价值的,现在戴志康发现,用户之所以有价值,更是因为他们要消费,要花钱。“就像腾讯一样,用户用钱买QQ币,然后购买腾讯的服务,这部分增值服务的收入才是成本最低的,躺在床上睡觉也能挣钱。”温向东向记者表示。
于是,康盛的漫游平台应运而生。
康盛认为,在SNS中消费,最核心的是支付系统,当用户需要服务时,首先把真实的钞票兑换成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购买服务。
对于像校内网这样的大型网站来讲,为用户购买虚拟物品专门做一个支付系统是划算的,但如果每一家小SNS网站也做这样的系统,一是不划算,二是用户也不敢信任。
“试想一下,如果某一家小网站突然要向你收费,或者让你购买它的虚拟货币,你敢平白无故地把钱给他吗?”温向东反问道。
只有一个便利、中立、又足够大的第三方平台才能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戴志康看来,这个第三方平台就是康盛的漫游平台。
漫游平台作为中间人,负责与五分钟这样的SNS应用开发商合作,引入他们开发的产品,并推送给众多SNS网站,这些网站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众多有趣的应用去吸引用户。与此同时,漫游平台发行一种虚拟货币叫漫游币,可以在所有这20万家网站上使用,购买虚拟物品。
康盛把自己开发的虚拟货币系统内嵌在了UC Home系统内,这样一来,20万家基于康盛UC Home系统的SNS网站,都可以自动使用这个虚拟货币系统。
而终端用户通过购买道具支付的虚拟货币,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收入,则在康盛、网站、开发方之间按照15:35:50的比例分成。
尽管李明顺拒绝透露目前康盛在漫游平台上挣了多少钱,但他表示,“这一块收入上升很快”。
侯刚则向记者透露,“漫游平台已经能给同楼网带去每个月约10万元级别的收入,与我们的广告收入规模相当。”(郭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