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 资料图片
我国博物馆事业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博物馆2500个,其中1400多个已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达2.56亿人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博物馆正在蔓延奢华风。不少城市都在建大型博物馆,普遍存在大、高、贵的现象,许多博物馆规模达到8万至10万平方米,采取超大室内空间,与藏品、展品数量很不匹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些博物馆过于追求外观新颖和建材高档,普遍采用声、光、电高科技,导致建设成本以及电费、维修费等大幅增加,有些大型馆的展陈和管理费用每年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一些地方还盲目地将老博物馆拆除,建设新馆。
博物馆属于公共文化机构,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理应做到节俭、务实。过去因政府财力所限,许多地方不重视博物馆建设,资源稀少的博物馆成了精英文化,高门票把普通百姓挡在大门之外。如今各地博物馆建设如雨后春笋,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传播,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及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去年开始,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文化向普通百姓辐射和渗透。
博物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特点应是简朴、实用,而不是奢华。我国人口众多,文化需求量大,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这决定了博物馆建设应坚持小型化、节俭型,布局合理,需要更多地向落后地区或农村延伸。笔者从报上读到,博物馆发达的富裕国家也并非都是豪华型,如德国一家工业博物馆,展陈大厅就不装中央空调,夏天靠电风扇散热。
博物馆建设还应丰富多彩,追求个性,与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相融合,力求做到百花齐放,因此除综合性博物馆外,应鼓励建各种专题类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等,还可合理利用传统建筑和工业厂房,建设特点各异的博物馆。有个性才有文化,一窝蜂地追求奢华,忽视个性,岂不成“千馆一面”?地方特色也就丧失。
笔者以为,除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少数国家级博物馆可适当宏伟、豪华外,地方博物馆应尽量小型化、简单化,多用节能建材,杜绝高档装修,也不必统统采用声、光、电,尽量减少建设和管理费用。同时博物馆建设并非都得大兴土木,可以充分利用旧建筑加以改造,如上海世博园建设计划将江南造船厂厂房改建成博物馆展区,很值得借鉴。据了解,免费开放后仅国家级博物馆每年就需财政补贴20个亿,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博物馆都得靠财政出钱养活,降低运营成本更显必要。
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奢华博物馆,大概是把豪华当作文化政绩炫耀,以为博物馆越豪华、奢侈越显文化品位,这是认识错位。博物馆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殿堂,博物馆文化主要体现于展现藏品价值,钩沉历史文化,陶冶民族精神,而仅以奢华不能提升博物馆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