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央视现场直播的“第13届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我全程收看了。要说看后的印象,概括起来有“两多”:一是明星大腕多,二是奖项“双黄蛋”多。
电影评奖出现“双黄蛋”甚至“多黄蛋”(本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为10个)……堪称“中国特色”。此前由大众评选的“百花奖”,由专家评选的“金鸡奖”,哪一个没下过“双黄蛋”?而且还年年下,乐此不疲。恕我孤陋寡闻,好像没听说其他哪个国家电影评奖也如此频繁下“双黄蛋”的。
有人分析过电影评奖下“双黄蛋”的原因:其一,人情需要。通过下“双黄蛋”,实现皆大欢喜的局面;其二,捧场需要。通过下“双黄蛋”,吸引更多的明星大腕前来参加颁奖典礼,制造人气很旺的表象,从而让投资商觉得“不虚此行”。
上述分析虽有失偏颇,却并非一点道理没有。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堂堂政府奖,华表奖为何也要接连下“双黄蛋”呢?难道真是为了平衡演员之间、电影制作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鼓励更多人、更多单位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向前发展?说上一千、一万个理由,也难以让人理解为何非要下“双黄蛋”不可。更何况,有关方面也从未正式、详细解释过为何要下“双黄蛋”。
既然是电影界最高水平的较量,就不必人为设置“双黄蛋”。就好比奥运会比赛,那么多选手在一起角逐,既有体坛老将,又有赛场新手,如果组织者考虑感情因素,也让两位选手并列获得某项比赛的冠军,那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这电影评奖,为何就不能不顾情面,将奖项角逐变得再“残酷”一点呢?
当然,奖项设置是一个方面,如何评选又是一个方面。为了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奖得其所,我倒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每个奖项都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并让尽可能多的方面参与到评选中来。比如对于优秀导演奖,可以设这么几方面标准来评分:票房分(按影片票房高低依次计分)、技术分(由专家根据影片拍摄质量分别打分)、观众分(根据观众投票情况计分)、印象分(根据影片在社会上反响程度分别计分,还可根据影片对社会的特殊贡献加分,或根据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适当减分等)。然后将各项得分汇总,得分最高的导演即为优秀导演。
总而言之,只要电影评奖组织者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尤其是充分尊重观众意见,一定能评出“货真价实”的各个奖项获得者,而不必再受“双黄蛋”困扰。
电影
电影界最高水平的较量 华表奖为何总下"双黄蛋"
| 相关文章>>更多
“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偷心》(Closer) 《你好吗。我很好》 《等待,是为了与你相遇》 中国电影要在创意多元中坚守现实主义 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 泪滴是暖暖的 《唐山大地震》试映观众数次落泪 "唐山大地震"群演感动主创 冯小刚我们陪他们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