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很久以前,某位导演被影评人狠批一通的作品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时沮丧地表示:“先生们,我是一路哭着去银行的。”
这个小故事,后来被法国新浪潮旗帜人物特吕弗写进了他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一本书里。书中的那位导演到了今天,估计就是恐龙级人物了——如今的电影圈里,还有谁在乎影评的好坏?据说在美国,每当出了一部叫座不叫好的大片后,制片和导演就会说:“相比于奥斯卡小金人,我宁愿你颁我一座美国银行奖。”言下之意,就是口碑算什么,票房才是王道。
谁说不是呢?看看这个暑期档里横扫全球影院的热门影片,哪部不是恶评汹涌却照样气势滔天?《变形金刚2》在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的好评率仅为20%,影评人给出的一致评价是“吵吵闹闹,毫无情节可言;滥用特技,全无动人之处”;还有媒体称其“已经不能用烂来形容”。但这并不妨碍该片连续两周稳坐北美周末票房冠军的宝座,并在上映10天时便坐收过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同样的例子还有《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虽然冗长、乏味、黯淡、跑题等质疑铺天盖地,却照样在全球创造了电影史上一周票房的最高纪录,并迅速地把《变形金刚2》从还没坐热的“本年度最卖座电影”王位上踢下来,着实给了影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对于这种现象,路透社的一篇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电影院的消费主力多为年轻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关心影评,却很容易被广告、预告片以及电影院门口的海报所蛊惑。分析还以一部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轻喜剧《朱莉和朱丽叶》为例,该片将目标对准了更介意影评好坏的中年观众,尽管口碑很好,但票房却不及《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后者在“烂番茄”上的好评率仅为38%,被认为是又一部“打斗无休无止、剧本愚蠢可笑、表演差强人意”的烂片,却在近期成为北美周末票房的新科状元。
不过,影评人先别急着泄气。有证据表明,片方和观众,未必真的都做到了可以无视影评的存在——为了防止可能遭遇的恶评坏了自己的好事,派拉蒙公司就在《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正式上映之前拒绝开放评论专场;而就在该片公映之后的第二个周末,影评人的口诛笔伐就将它拉下了票房冠军的宝座,且票房下降幅度高达59%。
看吧,影评和影评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常常被电影人拒绝承认而消失;而且,所有真正热爱电影的电影人和影评人,都该以法国著名作家让·保朗的话来自勉:“负面评论对于作者的保护功效,比酒精对一块水果的保存功效都好。”
影评人们,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