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文化财经
《中华新闻报》停刊 成首个倒闭中央级报纸
中国经济网 2009-09-14 10:21:13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今年8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中国汽车报》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递交的转企申请已获通过。

  《中国汽车报》转企后面临着需要解决员工身份转换带来的成本问题。据《中国汽车报》管理中心主任王天剑介绍,目前报社有66个事业编制,40多个在编人员,事业编制的员工一般参加工作的比较早,年龄较大,继续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按照企业员工身份退休,养老金就要低很多,如何保证这些员工转企后的退休金能够与原事业单位达到平衡,这是一个难点。

  王天剑自身就是事业编制,享受国家事业单位级别待遇,转为企业员工对他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一方面需要面对企业市场竞争飘忽不定的职业风险;另一方面,养老金等各方面的待遇变化也是一大难题。

  中国汽车报社副社长李春雷为记者做了一个测算:如果按照一个事业单位编制员工未来5-10年退休,1个月5000元的养老金来计算,一个转制员工一年就需要预备6万元的养老金费用,领取20年就是120万的成本,如果按照《中国汽车报》40个在编人员来算,就需要4800万元的养老金成本。2008年,中国汽车报社的年销售收入是1.4018亿元,利润约为2000多万,虽然报社收益每年都在呈两位数增长,但这笔养老金成本对《中国汽车报》来讲依然是笔很大的开支。

  同样,人员身份的转换也成为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延平最头疼的事。《北京青年报》编辑部现在事业编制500人,尽管没有行政级别,一切待遇都按照企业管理,但要将这500人妥为安置颇为不易,就连换岗都很难,更不要说淘汰了。在北青传媒上市后,张延平曾做出决定,让北青报编辑部的一些人到上市公司工作,但这些人说什么都不去,他们最大的担心是失去事业身份,后来报社承诺,出去的人退休后收入不及事业单位水平的,报社补齐。如今就出现了有100多人尽管在北青报社以外的岗位工作,工资却依然在报社拿的“怪象”。

  报刊改制过程中,原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等社保费用是最大的成本,那已经完成转制的《中国证券报》、《国家电网报》、《机电商报》、《京华时报》是如何突破改制中人员身份转变带来的难题的?

  《中国证券报》最初的十几位员工是从《瞭望》周刊和新华社经济信息部抽调过来的,在1993年划定企业身份时,报社明确规定:愿意到《中国证券报》做企业员工的就过来,否则留在原单位,过来的员工一律按照企业员工缴纳社保。

  《国家电网报》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管单位是企业身份,直接进行的是企业法人注册,而且薪酬待遇和社保都是按照企业标准在执行,不存在心理上和待遇上的落差。

  《京华时报》成立时原有编制内的老员工已经分流,部分转到了外国专家局等其他单位,留在报社只有十几个人,后来发展起来的1900名员工都是企业员工,因而没有太大负担。

  《机电商报》为转企做了多年准备,在转企前几年就开始着手分期分批为全体员工交纳保险,单位承担所需费用,在实际转企之时,阻力和负担已经降到很小。

李春雷对记者说,“报刊改制是必然趋势,关键是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 转企后重组难

尽管许多报刊已经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刊并购依然难以突破。

  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中国证券报》日子过的还不错,每年的销售收入能达到3个多亿,其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打包广告收入占70%-80%,这是我国几家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资格的报刊既定的盈利模式。这部分收益足够让几份证券大报“不差钱”,也许这是《中国证券报》至今没有彻底进行公司化运作的根本原因。

  经过了证券市场竞争的几年大浪淘沙,当初国家指定披露信息的8报1刊如今已演变成《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三家的天下。

  “竞争也逼着各个报纸做大做强,现在报纸广告的价格上不去,一旦有个赢利点大家一哄而上,利润已经降的很薄了,现在盈利一方面靠量和规模取胜,另一方面对版面进行缩减,降低成本。”林晨对记者说。这也许是《中国证券报》下一步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原因之一。

  那为何不展开并购来拓展媒体链条或开拓地方市场扩大盈利规模?“并购地方媒体我们也谈过,但是你要收购地方上的媒体,地方省委宣传部也不干啊,要么出个高价,要么到地方设立子机构,但这样成本和风险都很大。”林晨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对于地方收购的碰壁感触更深。“我们自身在市场打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扩大企业规模,用资本手段进行兼并重组,扩大产业链条,这是有很大困难的。”他说。

  《京华时报》在北京早报市场的份额位居首位,过去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渗透全国的都市报刊群,因此,京华时报社早有计划在全国地方城市收购一批纸媒。从2002年到现在,吴海民在全国各个城市与地方纸媒洽谈投资,从天津的《大众生活报》、《渤海早报》到上海的《上海青年报》,再到湖南、广西等地的洽谈,都没有成功,就连想收购人民日报系统内部报刊,也没有太大进展。除此之外,他们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了两三年,想办一个都市之声频道,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已经成为企业性质的报刊社无法实现并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