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开启中国谍战电影3.0时代
9月30日,号称“中国首部谍战大片”的《风声》将登陆全国大银幕;10月14日,《秋喜》上映;11月,柳云龙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东风雨》上档……一时间,从荧屏上烧起的谍战热火蔓延到了大银幕,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自《暗算》走红荧屏之后,谍战风就取代了古装戏、偶像剧、情感剧与涉案剧,成为荧屏的新宠。《潜伏》的出现,将谍战剧的辉煌推至巅峰。这也就难怪有了现在谍战片已然要烧红大银幕的势头了,电影公司和电影导演们对当下观众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眼光的。
《风声》虽然打出了“中国首部谍战大片”的旗号,在记者看来这只是一个噱头。目前所谓的“谍战片”其实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反特片”的升级版。因此,《风声》和《秋喜》、《东风雨》等的上映,有望开启一个“谍战片”的新时代——3.0时代。
谍战片的前世今生
谍战片并不是横空出世。往前追溯,它的前世就是曾经两度风靡全国的反特片。只是,“谍战片”相较“反特片”,有了些“时尚”和“新潮”的感觉,而“反特片”则明显带有时代特征和怀旧的情绪。
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无形的战线》,讲述东北解放之后,公安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的斗争,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反特电影。此后,它的故事模式一再被沿用,片尾打出的毛主席语录:“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则成为此后反特片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
上世纪整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海电影制片厂等各大电影厂争相拍摄反特片,形成反特片的第一次浪潮。包括《斩断魔爪》、《天罗地网》、《神秘的旅伴》、《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徐秋影案件》、《激战前夜》、《前哨》、《边寨烽火》、《冰山上的来客》、《秘密图纸》等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反特电影复兴:《南海长城》、《熊迹》、《黑三角》、《斗鲨》、《东港谍影》、《风浪》、《暗礁》、《雾都茫茫》、《第十个弹孔》、《保密局的枪声》、《戴手铐的旅客》、《开枪,为他送行》等等作品,再度成为银幕奇观。
因此,反特片可以被视为现在谍战片的前身,两次反特片浪潮,为谍战片在内容、模式、审美心理上达成了升级换代的更新。如果把反特片的第一次浪潮称作“谍战片1.0时代”,后来的复兴称作2.0时代,那么今天《风声》所开创的就应该是谍战片3.0时代。
从反特电影到谍战大戏
谍战片跟革命历史片、工业片、农业片、反特片、通俗剧、喜剧等,都是中国当代电影的主要电影类型,也是最重要的流行公式。因此,谍战片从最初的反特片开始,便拥有相对一致的时代背景和较为固定、单一的叙事模式。
总的来说,反特片的故事通常发生在1949年后,以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颠覆为主要线索,以公安机关的胜利为最终结局。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如《林海雪原》、《英雄虎胆》等反映我方人员打入敌人内部,捣毁敌方老巢的剿匪反特片、侦破片、惊险片等分支类型。
这些反特片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人物角色脸谱化,打入敌人内部的警察通常相貌堂堂、英气逼人,破坏者则形容猥琐、丑陋古怪,他们出现的时候,通常没有什么好光线给他们,光都从下巴颏打上来,配着阴森的架子鼓。因此,特务或者地方间谍一出场,观众就知道他或她是坏蛋了。影片的悬念就在于让观众看到敌人是如何被揪出来的。
从角色性格塑造上讲,反特片很少试图探究人物的内心,感情表达点到为止,《羊城暗哨》和《雾都茫茫》里,男主人公和女特务的情感纠葛,都被控制在最得体的范围内。这些模式化的影片现在看来也许落伍了,但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可以说,反特片是中国电影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从荧屏开始,反特剧开始向现在的谍战剧演变,最显著的变化,是故事的时代背景被放在了1949年前,《无悔追踪》、《誓言无声》、《数风流人物》、《暗算》、《潜伏》等,单一的“特务”身份被双方的“谍报人员”身份替换了,反特电影那种一面倒的政治立场,也演变得立体和客观起来。人物角色也逐渐丰满起来,比如男主角开始患病,要面对家庭的责难和不理解,甚至是上级的压力等等,一改以往的高大全形象,有了弱点有了欲望,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常常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当这些变化在非常大众的荧屏上悄悄出现之后,随即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于是,电影也悄悄改变。正在上映的《建国大业》里,我们看到了敌人安插在主席身边的叛徒刘从文;即将上映的《风声》里,我们也会看到更多人性化的人物角色。
总之,主旋律范畴的谍战片不再说教,不拍高大全,也就不做作;人物不再脸谱化,不再女特务风骚、男特务奸恶。这样,也就越拍越好看。可以预言,在《风声》开创谍战片的新类型之后,它和紧随上映的《秋喜》、《东风雨》等将开启谍战片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