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文物鉴定: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来源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2009-10-14 09:55:4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科学,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历久而弥坚,若它的存在、它的传承需像中医一样靠“申遗”来保护,当令人叹息。而科学仪器的先进与局限又让人想起刚诞生时的火车、电脑,那时它们的前景也曾被人怀疑。其实,无论是眼学还是科学仪器,都需要人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用智慧的头脑去优化。

  华义武说,文物是艺术,是人文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

  冯松林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鉴定文物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科学仪器鉴定有“眼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吴隽说,文物鉴定需要“眼学”和科学仪器两种鉴定方法的协同发展。

  古语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也掀起了古玩收藏的热潮。而古玩收藏的热潮也引发了文物鉴定的更多需求。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每期都有很高的收视率,中国地质博物馆近期开展的玉石鉴定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公众。

  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华义武是潘家园的常客,他在北京文物公司做了40多年的流散文物鉴定,对玉器鉴定颇有研究,退休后的华义武开始了玉器收藏,用他的话说,他经常到潘家园来“捡漏”。每次去潘家园华义武身后总跟着几个朋友、学生,或是跟着淘宝或是现场学习。而潘家园的摊主对这位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专家也很是崇拜,都极力邀请他去自己摊前看一看。毕竟华义武这样的明星,只要在摊前小留片刻都是极佳的广告。买主和卖主对华义武都特别的信任,这是对他多年经验的信任,也更是对“眼学”的信任。

  “眼学”可靠吗?

  华义武往玉器摊前一站,目光一扫,张口就来,“这是商周的,这是战国的,这是新工艺品……”和摊主的介绍不差毫厘,让你不得不惊叹眼力的迅速和准确。对于自己鉴定的功力,华义武颇为自负。从小就受文物专家的熏陶,后来又从事流散文物鉴定工作,那时每天都要辨别文物的真假,有时在海关现场把关,阅“物”无数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华义武说,“眼学”也就是靠目测鉴定,看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比如青花的呈色,对一个合格的鉴定师来说,他不但应当能一眼分出哪是永宣、哪是成弘、哪是嘉万、哪是康雍,而且应当能看出每一分期之间共同点前提下的细微差异。再结合胎、釉、彩、工艺、纹饰等要素综合考虑,对于常规鉴定应该是绰绰有余的。而许多高手之所以“打眼”,并不是因为目测鉴定不行了,而是因为看得太粗,或功夫不到家。

  造假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会不会对“眼学”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呢?华义武始终认为,造假顶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任何原创和摹仿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创的空灵、松弛、随意是模仿的生涩、夸张表现不出来的。因此再如何造假,在仔细的观察中都会显形。

  而对于近年来科学仪器介入文物鉴定,华义武却表示他既不懂科学仪器也不愿意去弄懂,“文物是艺术,是人文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就像烹调师、品茶师、调酒师一样,这些技艺都是口传心授的,科学仪器量化不了。况且文物的独特魅力是能从瓷器、铜器、珠宝翠钻、竹刻、根雕、书画的细细把玩中,把人带入悠悠怀古的情怀里,让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古人就说,“玉,石之美者。”买玉器是欣赏它的工艺,不是要知道它是二氧化硅还是什么别的成分。华义武认为现在把玉分成透闪石、角闪石等等,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而文物鉴定来不得半点浮躁,现代科学仪器的兴起,大家都以为机器无所不能,只愿意走捷径,倒是把“眼学”这些经验的东西都要丢掉了。

  工艺可以量化吗?

  就国际上来说,用科学仪器做文物鉴定并非新鲜事物。国内虽然起步比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文物年代的断源断代和真伪识别之中。譬如“电子自旋共振谱记年法”、“同位素记年法”、“穆斯堡尔谱记年法”等,利用碳14、热释光都可以对不同的文物进行年代测定。

  使用科学仪器的依据何在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吴隽博士说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科学根据,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主要做古陶瓷研究和鉴定,运用的是成分分析法。他说,古代陶瓷器一般是就地取材,由粘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不同配方配制后加工、成型并烧制而成。而岩石和矿物总是带着产地的某些特征信息,如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微结构等,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后天无法伪造。原料在加工和烧结成陶瓷的过程中,经过物理和化学等变化,原料的部分信息仍然会保留在古陶瓷器中。同时在古陶瓷发展历史过程中,工匠们所用的原材料、制作和烧制工艺是不断地改变和提高的,不同产地的古陶瓷存在地域差异即产地特征,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存在时间差异即年代特征,这就为古陶瓷的断源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冯松林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鉴定文物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科学仪器的分析鉴定有“眼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举了一个例子,邢窑、定窑、井陉窑,这三个窑的白瓷产品的胎釉颜色、造型、纹饰方面有很多雷同或相似之处,尤其是精细白瓷更是用肉眼和经验难以判断其产地,使得一些精美的传世品无法确定其确切的产地,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精细白瓷烧制窑口难以确定,成为考古学上的“悬案”。但高能物理所通过元素组成的分析譬如着色元素Fe的平均含量等获得了界定产地的初步结果,将为解决陶瓷考古、文博和收藏界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但冯松林也特别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一定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实用性,不能盲目地追逐新技术。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