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电影
陶瓷鉴定属最难 特征不统一容易"雾里看花"(图)
选自:北京日报 2009-11-30 10:12:0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电视剧《雾里看花》资料图片

 

    “我今天就从‘雾里看花’开讲!”著名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在芷兰雅集艺术讲座第四讲开头说道。原来,央视刚刚热播了电视剧《雾里看花》,里面讲述的便是古玩界特别是陶瓷鉴定界的风风雨雨,而王先生觉得,自己对陶瓷就一直是在“雾里看花”,走了许多弯路。

    有人认为鉴定陶瓷最易,也有人认为鉴定陶瓷最难,王先生则经历了这两种观念的转变。他介绍到,自己刚入行时认为鉴定陶瓷最简单,鉴定字画最难,因为鉴定字画需记住许多画家的名头和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后才能入门,而陶瓷却似乎有捷径。但二十年后观念变了,觉得鉴定陶瓷是最难的。因为,字画虽然名家众多,但每个人的风格都还比较单一,而陶瓷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特征也不统一,并且真假难辨,所以真是在“雾里看花”。

    在王先生看来,自己走弯路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现今鉴赏陶瓷的节奏。他强调道:“要是还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先看《中国陶瓷史》,再背年代,估计十年后你还是在原地踏步,根本跟不上如今陶瓷界闪电般的变化。”

    对此,王先生开的药方是去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大家鉴定陶瓷时通常都会说一个东西还行,像或是不太像。其实,这些语言都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的是精确而量化的标准。”他举例道,如果一件东西你很喜欢它,但专家却说它是假的,在伤心之余,你得知道专家凭什么这么说,起码别让人家给“忽悠”了。

    首先,王先生提出要辨别陶瓷的使用痕迹。他认为,流散在民间的传世陶瓷一般都历经坎坷,因此它上面一定会留有自然使用痕迹。虽然如今陶瓷作假的手段很精道,一些人在充分研究陶瓷的基础上仿制了磨损痕迹,形成了“人工使用痕迹”,但作假的人十分浮躁,容易“矫枉过正”,这就留给了我们辨别真伪的空间。比如,一些仿制的陶瓷里外磨损的痕迹都是一致的,这便不可能是正常使用的痕迹。因为,精细的打磨需用手打磨,而手越打磨会越疲劳,有时候就会把不该打磨的地方给打磨了,这种微小的痕迹便是我们需要捕捉的信息,可以把它当作鉴定真伪的一大利器。再如,很多陶瓷上的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大变化,因为它会有自然的损伤、自然的爆彩,尤其是金,特别容易损伤。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有金彩的器物特别光鲜,你就一定要打个问号。王先生还总结到,只要是人为的一定会留有痕迹,经过不断地辨别“人工使用痕迹”和自然使用痕迹,我们需要为自己量身打造一种鉴定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王先生指出想认清陶瓷的工艺痕迹,要到各大窑址去实地深入考察。他举例道,自己刚入行时只能看“三大杂志”——《考古》、《考古学报》和《文物》,都看了一遍却还是糊涂,因为只看到了概念,内涵还是不清楚。如今我们可以经常去景德镇了,就不要只是踏上景德镇的土地,看到陶瓷市场就完了。所谓的“内行看门道”是要看到拉坯、绘画、烧制等工艺的全过程,最好能在窑口仔细观察瓷片,甚至上手去摸。另外,我们不仅要看名贵珍品,还要看仿古的陶瓷,比较出现代工艺和古代工艺手法的差别;看那些被市场淘汰的品种,因为这个市场是有轮回的,说不定过了几十年后过时的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而且王先生觉得,就算你“现眼”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由此多品味人家作假的工艺,看透作假的过程。

    最后,王先生认为得领会陶瓷的出土痕迹。作为首都博物馆的副研究员,王先生指出,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时,一定要注意在灯光下感悟各种出土器物的痕迹和现象,这是很方便就可以拿到的第一手资料。了解这些痕迹的重要性在于,各种器物附着到泥土后都会带有当地泥土不可磨灭的印记。出土的器物不是在地下埋了三年五年,而是千百年,地下水是在不断冲刷、渗透器物的。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因此墓葬器物当初都是摆放整齐的,之所以出土时是杂乱的,便是因其被地下水不断冲刷,于是附着的土是有层次的,是按一定顺序进行附着的。相比之下,人为的附着需要鸡蛋清等物质进行连接,还不能暴晒,这样的“出土痕迹”便显得没有层次。

    王先生的三剂药方,照他的话说,核心是自然,是要发现陶瓷最本质的物理特性,减少鉴定时主观想象的成分。他觉得,做到这点,起码不会因自己认识不足而“忽悠”了自己,让自己白白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受到损失。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