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图/徐晖铭
长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就收藏文化而言,一直流传着“皇室文物藏故宫,出土文物看西安,民间文物现长沙”的说法。现在,正在长沙市博物馆举办的《长沙市首届民间收藏精品展》就引来省内外收藏家的兴趣。而在民国时期的老长沙,也曾出现过震惊中外的收藏热潮,不过,当时的热潮,却是畸形社会的反映
搜宝 五块钱收到谭延闿老爸的一副金眼镜
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在老长沙的麻石街上,游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一头用篾筐装着瓷器碗盏,担子另一头则用木盒盛装谷糖,他们边走边敲打弯铁板,发出叮叮嗑嗑的响声,向人家兑换破铜烂铁或旧棉絮、破衣服。
据1924年《大公报》记载,当时这群人已有一千余之多,称为碗担业,并在柑子园(今解放西路省人民医院附近)建有同业公会。
就是这群人,在清末民初,忽然发现他们的生意好做了起来,利润空间巨大。
原因是在清末民初,随着聚居在省城长沙的一些大家族开始衰落,他们中的一些遗老遗少嗜烟嗜赌,开始将祖先留下来的朝珠、官衣、蟒袍、玉带、扳指、翎管、顶子、烟壶等出售,最猛的竟有将祖先镇压太平天国时穿过的盔甲也当作破铜烂铁换钱。
于是,古玩业在晚清光绪十一年前后开始在长沙城内出现,曾经游街的部分善经营的碗担业从业人员,开始自己搞个四合院的门面,开起古玩店来。
在长沙城内要开好古玩店,必须熟悉最基本业务,就是要像现在的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梁小进一样,要知道长沙名人公馆在哪里。
因为到了清末民初,那些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兴盛起来的文臣武将家庭,在此时“皆是购进者少,卖出者多,变成古玩业的货源仓库”。因此,晚清民初长沙城内住的一些台面人物的家庭住处,是当时经营古玩业者所应当知道的。
比如曾国藩的公馆在小东街及小吴门浩园(即曾公祠,今中山东路湖南少儿图书馆所在),曾国荃的宅子在府后街,后门就是今中山路红色剧院,刘松山宅在宝南街,左宗棠公馆在司马里,席宝田宅在织机街丰瀛里小瀛洲,李朝斌宅在苏家巷(今省粮食局内),李星沅公馆在东庆街芋园,谭钟麟公馆在茅亭子,娄云庆大屋在文星桥,郭松林公馆在藩后街郭家巷,郭嵩焘的屋分别在六堆子和潮宗街,瞿鸿禨宅在寿星街,此外李续宾、李续宜、魏光焘、刘长佑、刘坤一、江忠源、彭玉麟、刘厚基、张百熙等清代大官僚在长沙城都各有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