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场景引发“张家界还是黄山”的争议。
尽管在电影里出现的画面不超过5分钟,但因为一部《阿凡达》,“张家界”与“黄山”就这样杠上了,而两地网友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战”。有人调侃,幸好还没有第三方加入,要不然真要“混战”了。当中国元素“攀上”美国大片,毋庸置疑,对当事方固然能带来一些经济回报,但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意义不大。
美国大片善用中国元素
试问,几年前的美国大片里能有几个与中国元素有关的镜头?相信大家的回答肯定是“不太多”。即便有,也多半是被调侃的对象。而近年,这一情况明显转变,中国观众也欣喜地看到,美国大片里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了。
12年前,美国人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搬上银幕,给中国观众带来不少惊喜的同时,也卷走了超高票房。美国人尝到甜头后,于是就有了更多包含中国元素的美国大片:《功夫熊猫》采用功夫搭配熊猫的方法,《变形金刚2》有了与上海相关的场景,《2012》有了“中国人造船拯救世界”的噱头,而眼下正在热映的《阿凡达》也正是如此。
国内观众爱看国外片
有人调侃,“中国观众爱看国外大片,我相信有不少人是冲着中国元素去的。”细究起来,这话不无道理。
以去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和《2012》为例,《变形金刚2》因为有一小个与上海有关的模糊场景,让国内影迷兴奋不已,纷纷在网上留言“中国元素是最大看点”。《2012》中,西藏成为世界最后的“救助地”也让国内观众高兴,发出“中国拯救世界”的口号。再看《阿凡达》热映导致“抢山头”事件,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早在2008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当年因为一部美国大片《黄石的孩子》,湖北的黄石和陕西宝鸡的双石铺也发生过“抢地盘”事情。
由此看来,国内观众确有这样的喜好。
业内人士:“抢山头”意义不大
有人质疑,“卡梅隆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美国导演,而且还是美国宇航局的兼职科学顾问,怎么可能连黄山和张家界都分不清。就算他自己真的弄错了,身边那么多工作人员也不至于都不知道”。
针对此事,看过影片的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教授张阿利表示,“《阿凡达》是好莱坞技术的一次完美展示,再加上影片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带给观众的震撼效果绝对超乎想象”。不过,谈起“抢山头”事情,张阿利认为其意义不大,“就算抢到了这个山头,又能怎样?能多收取一些景点门票收入?殊不知道,一部美国大片就能在国内卷走几个亿。国内观众总喜欢把美国大片里的中国元素当成一种荣耀,其实这种现象也间接增加了美国大片的票房收入,对国产片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他还调侃,“说不准这正是导演卡梅隆的电影宣传策略呢”。看来我们也需要来想象一下:没准,卡梅隆正在乐呵呵地偷着笑,“看我这招奏效吧,我在电影里偏不说明,让你们争去吧,我好等着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