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国家服务从不接私活
“我的作品不会摆放在私人地方,如果只为了给有钱人的老婆和孩子看,这是浪费了我的才华,我的作品一定要摆放在公共场所。”
1952年,潘鹤的作品《当我长大的时候》代表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送到瑞士的国际母亲节大会上陈列,后又送到波兰参展,轰动一时,这也成为了他的成名作。另一部作品《艰苦岁月》也在建军三十周年的艺术展上获奖,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多个省级博物馆收藏,还被记入了中国美术史和各国编写的世界美术史中。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都在搞政治运动,最近30年才有机会进行个人创作。所以我不会把我的青春和时间花在为私人服务上。”潘老先生说,70年来,他都只为国家和政府服务,从不接“私活”。如今,他的100多件大型雕塑作品摆放在全国70个城市中,广州则以海珠广场及南越王墓的雕塑最为市民熟悉。
“我现在是业余雕塑家专业社交家”
“我现在是业余雕塑家,专业社交家!”潘老先生说,由于文艺界的“老人家”已经所剩无几,现在上至全国、下至市里的艺术家代表活动,都要叫上他。“因为只有我最老嘛。前几天,我翻到一张60年代全国美术家协会的照片,发现里面的100名理事,现在只剩下3人,广州的其他7个理事都去世了。”
虽然已经85岁,潘老先生仍然中气十足,采访的时候,一会喝喝冷饮,一会又与他的老朋友一块举杯喝红酒。这名“社交家”最近的活动也排得满满当当:“广东文艺名人50名之南海人”展览,他要拿出13幅作品展览,目前正在做筹备工作;下个月要在广州、佛山、长沙等地巡回展出。
情路坎坷峰回路转
无声爱情幸福平静
今生与一位美丽女子的失之交臂,促成潘鹤走上了艺术道路,并最终成为一代雕塑名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广州,为逃避战乱,潘鹤一家寄住在香港的姨妈家中。与美丽的表妹阿咩的相遇和失之交臂,是潘鹤今生永难磨灭的记忆。搞艺术的在那个年代里社会地位极低,而表妹的父亲是香港有名的银行家,自然不会将女儿嫁给潘鹤这个穷小子。两人最终在家长的阻挠下遗憾分手。
1949年底,潘鹤被广州的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录取,不久因表现突出,被借调到华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参加《华南文艺》和《华南画报》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同时被调去的还有与他结下一生情缘的张幼兰。
张幼兰14岁就在香港的《星岛日报》上连载中篇小说,15岁师从高剑父先生学习绘画,其绘画才能深得同行赞誉。可惜,张幼兰童年时因病导致耳聋,平时生活学习多有不便。
潘鹤当时是代组长,开会时要做工作记录,张幼兰就坐在他身边看,久而久之,潘鹤就成了她的秘书。在与张幼兰的交往过程中,潘鹤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单纯善良的人,她永远只是安详地微笑着对待每一个人,她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她只能观察别人的口形或通过笔来表达情感。
渐渐地,潘鹤感觉张幼兰离开了自己就难以工作,他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拐杖。朦胧的情愫在两人之间慢慢产生……
此前,潘鹤经历了太多的情感折磨,身心疲惫,甚至一度万念俱灰,想去出家当和尚。可是自从结识了张幼兰,她的恬淡平静、与世无争对潘鹤影响很大。1954年,潘鹤和张幼兰结婚了,欧阳山、陈残云、黄新波等文艺界人士都参加了婚礼,他们一共只花28元钱。
潘鹤说:“我和张幼兰之间的爱情是幸福平静的。”
潘鹤雕塑艺术园: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后滘村,总占地面积38亩,是由广州市政府与海珠区委、区政府及广州美术学院共同出资,为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兴建的户外雕塑艺术园。2007年2月,雕塑艺术园奠基动工,至2008年4月,占地12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竣工,并于2008年5月4日正式向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