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皇帝送给大喇嘛的观音像
▲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M·鲍思岱。
鲍思岱收藏的佛教法器。
M·鲍思岱是欧洲艺术界的神秘人物。他所创立的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在整个西南欧闻名遐迩,其中陈列的上千件亚洲珍稀文物,在中国、日本、印度本土都难得一见,因此成为与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齐名的欧洲三大博物馆。
坐在记者对面的,是一个略显羞涩的84岁老头儿:须发皆白,面色红润,谦逊的微笑。可一谈起艺术品收藏,他仿佛苏醒的猎豹,思维敏捷,眼神锐利,边回答问题,边不厌其烦地把面前的艺术品图册小心翼翼地归纳整齐,处处流露出一位“骨灰级”收藏家的职业习惯。
21岁时,鲍思岱来到印度,此后60多年便与东方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跑遍世界各地收集亚洲文物藏品。66岁,鲍思岱邂逅了华裔女画家朱新天,对东方艺术的共同爱好造就了一段传奇的跨国婚姻。73岁,他和妻子卖掉两幢别墅回到故乡比亚里茨,将毕生收藏的艺术品公诸于世,创建了东方艺术博物馆,“我在用我的博物馆,教法国人如何认识亚洲文化。”
2010年1月6日,在到深圳大学讲述印度王后井探秘的故事之前,鲍思岱和朱新天夫妇接受了本报专访,话题就从他瑰丽传奇的收藏人生开始。
这种法冠在全世界只有3件。
鲍思岱收藏的莲花法器,每瓣花叶上都有一个神像。
鲍思岱收藏的印度爱情之神克里希那雕像
第一件藏品是耆那教神像
收藏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鲍思岱”这个名字前面有太多头衔,他却对记者说,自己首先是个实业家。
1947年,鲍思岱去到印度。最初他代理法国药品,没过两年便成立了“法印制药有限公司”。至今,仍然是这家制药公司的盈利所得,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巨大开销。
刚到印度,鲍思岱就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收藏的第一件艺术品是一件巨型耆那教神像。“耆那教在印度,是一个比佛教还要纯粹的原始宗教,耆那教神像给人非常安详、宁静的感受。”在鲍思岱眼中,这尊神像恍然就是他为之心系的甘地精神。
从那时开始,鲍思岱悉心钻研印度文化,并以之为轴心向整个东亚扩展。如今,他已经是知名的印度肖像学专家、中国玉器专家、西藏唐卡专家、东亚耳饰专家。
在他的东方艺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上千件亚洲国家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其中有不少为世界罕见。包括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文明的青铜器或陶塑;中国四千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汉魏时代的画像砖、佛像;日本和泰国的佛像;尼泊尔王国的青铜或鎏金神像;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木偶;还有18世纪西藏德雷蚌佛寺大法师做法会时用来预示神谕穿戴的法冠和法裙——这是世界上唯一完整的稀世珍宝;明成祖赠送给西藏历代喇嘛的礼物——青铜佛像和鎏金彩绘菩萨像;品种齐全的中国陶瓷收藏……许多行家认为,博物馆藏品的高质量和稀有程度在世界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1999年成立的东方艺术博物馆至今已经十个年头,举办过150多次展览活动,包括中国国内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个展和联展,还有名目繁多的诸如中国剪纸、陶瓷、刺绣、日本插花、喜玛拉雅地区风情摄影等亚洲艺术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朱新天告诉记者,博物馆一年一度的“与东方文化约会”艺术展,每年都会邀请西方艺术家以东方为主题创作,今年已是第11届,“许多西方人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