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热情:收藏作为一种事业
选自:搜狐文化 2010-02-08 10:55:3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当时荷兰当代艺术圈对于中国当代的认识非常少,收藏家们也兴趣缺失,虽然1993年有了第一个巡回欧洲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但是展览上也只有八十年代的作品,并不全面,一直要到98年方力钧的个展,荷兰当代艺术圈才算是第一次见到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当时大部分荷兰收藏家对于中国当代的反应无非是“庸俗”或是“不重要”,只有何凯思和其他极少数的收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兴趣,开始收藏。

  虽然何凯思从1998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甚至在出差的时候,他也会去找寻中国当代的身影,像是他第一张张晓刚的作品,就是在新加坡的画廊所购,但是何凯思真正来到中国,却是两年后的事了

  继方力钧之后,何凯思夫妇陆续在其他中国当代的相关展览上,接触到杨少斌、岳敏君等艺术家,进而收藏他们的作品,2000年,何凯思从天然气公司正式退休,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旅程。“在我到中国之前,我已经有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了,我还记得我们到中国的第一天,空白空间的亚历山大邀请我们去一个开幕式的晚餐,那天晚上,我见到了方力钧、张晓刚,和许多我收藏作品的艺术家,虽然那是我们在中国的第一天,却有了像在家一样的感觉!”除了艺术家之外,那天晚上何凯思夫妇还认识了王莎冰(Sabina Wang),王莎冰在何凯思日后建立中国当代收藏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带着何凯思夫妇拜访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协助他们一起建立并且更加完善收藏。

  2008年,在第一次看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十年后,何凯思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Groninger Museum)的邀请下,策划了“写在墙上(Writing on the Wall)”展览,这是格罗宁根美术馆当年度以中国为主题的大型公众活动的一部分,美术馆希望何凯思能就中国当代的诞生和突破策划一个展览。虽然自九十年代起,政治波普因为强烈和具辨识度的符号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但是何凯思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源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文革结束之后,政治宣传画的功能和地位已经不如以往重要,再加上八十年代社会风气较过去更加开放,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写实风格为主的艺术家,像是陈丹青、何多苓等,这些被称为‘伤痕美术’的作品,脱离为政治服务的角色,开始了以中国人真实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探索,这是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

  为了这个展览,何凯思邀请王莎冰共同策划,研究收集了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写实主义作品,展览名称“写在墙上(Writing On the Wall)”,在英文文学里有上天显灵,在墙上显现对未来预言之意,展览中的作品多来自于何凯思的收藏,其中一张何多苓和艾轩共同创作的《第三代》,被选为展览画册的封面,在这张作品中,除了何多苓和艾轩自己的形象外,还有张晓刚、翟永明、刘家琨等当时在成都的年轻艺术家,如展览题目所言,画面里的所有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何凯思藉由策划这个展览,表达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观:“我认为这批写实艺术家在‘后89’的国际光环之下,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被低估了,他们每个人绝佳的绘画技巧,令人惊艳!”。

  从抽象表现主义的收藏,转到中国当代,这其中不光是审美的转换,还有对一整个未知文化的探索,何凯思说:“中国当代和我以前知道的当代艺术非常不一样,对我来说,一见钟情之后,我开始了对中国当代的研究,这个研究,不光是针对艺术,而是对整个国家、文化、语言的学习”,今年已经六十几岁的何凯思持续在学中文,希望有一天能和中国艺术家直接用中文交流。

  从98年在方力钧的展览上第一次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十二年不到的时间,何凯思除了有自己的中国名字,还拥有了大约15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当年大多数收藏家不看好的主题,已经被他走出了深度和知名度,何凯思在几个荷兰的艺术机构都策划过相关展览,成为在荷兰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家之一,长期耳濡目染之下,何凯思的大儿子也在北京开了家画廊。退休之后的他,前几年在北京买了房子,定期和妻子往返于中国和荷兰之间,当被问到这一切是不是有完善的计划,何凯思说:“没有,这一切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又会带动另一件事情。”何凯思和中国当代的缘份开始于一见钟情的好感,但是这份越烧越旺的爱,是他持续不懈地研究,以及努力做功课所换来的成果。收藏是一条靠对艺术的热情走出来的道路,想开枝散叶,没有努力浇灌施肥,哪有甜美果实可以尝。

  王维薇:你选择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

  何凯思:首先是作品的内容,它必须具备能吸引我的意义,再来是作品图像或是创作方式的原创性,它们必须是充满力量的表达。每次我看到一件作品,我心里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件作品想要表达什么?这是关于什么主题的?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