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家庭,圣母、圣子、圣安娜和小圣约翰》 约1520年 朱利奥·罗马诺 费尔莫 储蓄银行基金会
《交友论》 利玛窦 1595年撰写,北京1601年印刷书 罗马 中央国立图书馆
万历六年(1578)3月末,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同年9月中旬到达印度的果阿,在果阿居住4年后,耶稣会负责东方教务的视察员派他到中国传教。万历十年(1582)4月,利玛窦从果阿出发,4个月后到达中国的澳门。此后,利玛窦为吸引中国人目光,公开展览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这些引起了中国人的浓厚兴趣,使他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此次展览中,人们便可以看到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约分仪、水力锯、挖泥船等,涉及天文、地理、测绘、机械等诸多领域。大部分展品制作精良、小巧细致,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足以令观众在惊叹之余了解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科学用具之原状。
与其他的传教士不同,利玛窦除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之外,他把传教的思维和方法做了很多改变,灵活地融入中国社会。如《交友论》,是利玛窦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著作。1595年,到达南昌以后,利玛窦就将《交友论》分赠当地的达官贵人。“这部《交友论》使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同时,也使人认识了我们欧洲的作为。”利玛窦在1599年的一封书信中写道。
万历二十八年(1600),利玛窦通过支持他的官员的努力,获得万历皇帝的允许,直接到皇宫晋见皇帝。万历皇帝对利玛窦的礼物兴趣十足,他特别在皇宫内为自鸣钟盖一座钟楼,并详细询问西方的风俗人情。此后,在支持传教士官员的帮助下,利玛窦直接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被允许在北京长期居住,明政府还每隔4个月给他们发一次津贴。在明末,没有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影响有利玛窦那么大。实际上他到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传播天主教的,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胜于有限的传教成绩。万历三十八年(1610)3月,利玛窦因病在北京去世,万历皇帝在北京拨出一块地,利玛窦今天依旧长眠于北京阜城门外。利玛窦之死并没有停止传教士们传教的步伐,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水利各种西方学术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带到中国,利玛窦本人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与李之藻合译《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书,带给中国人新的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符号”
利玛窦的传教之路不仅促成了中西方文化相融合,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给社会带来的巨变,以及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上的质变。此次展览,不仅涵盖了与利玛窦有关的一些文物,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同时作为“时代背景”衬托期间。如提香、拉斐尔、卡拉瓦乔等大师原创的油画作品用于表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不但揭示利玛窦从中汲取的西方绘画技法,还给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同时,利玛窦访问的明朝正处于理学思想和士人文化占主导的阶段,同时也有着无与伦比、璀璨夺目的物质财富。展览中的青花瓷、金银器、玉摆件和水墨画也体现出中国晚明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从皇室贵族到普通文人都推崇的哲学理念。这些物件代表了利玛窦所看到的泱泱中国,也许曾让他艳羡不已、啧啧称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上航线的开通,中国元素和中国风也成为文化流通的标志之一,包括唐伯虎、杜堇、李岳芸等人的水墨画,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以及佛造像、印章、饰品等成为当时西方工艺品中的“流行”与“经典”。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也借由传教士之笔传到欧洲,影响所及使得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文化大师认为中国是理想的乐园。从此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世界文化史添上了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