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华文化
中国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组稿 2010-03-28 15:07:43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共拥有三十八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武陵源、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三清山 、喀斯特 、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云冈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家宫殿、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与都江堰、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龙门石窟、河南安阳殷墟、明清皇家陵寝、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庐山(文化景观)、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五台山。
  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武夷山。
  中国的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舞以及和蒙古国共同申报的蒙古长调艺术,剪纸艺术,中国书法,妈祖信俗。
  
中国文字的演变

  结绳记事 ——甲骨文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 行书 → 楷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是古代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杰出代表。
  
中国的十二生肖

  中国的生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经过多次改变最后形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顺序,至今生肖图腾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的竹子

  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竹子栽培与利用历史,“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中国的龙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来历尚未确证。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祥瑞“动物”:龙、凤凰、麒麟、龟并称为“四瑞兽”。龙生九子分别为:1,赑屃、2,螭吻、3,蒲牢、4,狴犴、5,饕餮、6,蚣蝮、7,睚眦、8,金猊、9,椒图。
  
中国圣贤名号

  (仅供参考):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神农炎帝(陕西渭河流域);中华蚕神——嫘祖(女);农耕文明开创者—后稷;文字文明开创者—仓颉;酒圣—杜康(陕西白水);中华文明奠基人—周文王、周公旦(陕西岐山)父子;法圣—商鞅<卫鞅>(河南濮阳);道圣—老子(河南鹿邑);儒圣—孔子(山东曲阜),孟子。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兵圣—孙武(山东广饶);商圣—范蠡(河南南阳);商神—白圭(河南洛阳);中华战神—项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战神—韩信(江苏淮阴);谋圣—张良(河南新郑);史圣—司马迁(陕西韩城);科圣—墨子(山东滕州)、张衡(河南南阳);木圣—鲁班(山东滕州)、马钧(陕西兴平);医圣—张仲景(河南南阳);神医—华佗(安徽亳州);武圣—古有关羽(山西运城)、赵云(河北正定南),近有霍元甲(河北沧州)、李小龙(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智圣—诸葛亮(山东沂南);书圣—王羲之(山东临沂);药王—孙思邈(陕西耀县)、李时珍(湖北黄冈) ;画圣—阎立本(陕西西安),吴道子(河南禹州);草圣—张旭(江苏苏州)怀素(湖南零陵郡);茶圣—陆羽(湖北天门);诗仙—李白(甘肃天水);诗圣—杜甫(河南巩义);七绝圣手—王昌龄(山西太原);诗豪—刘禹锡(江苏徐州);诗魔—白居易(陕西渭南);诗佛—王维(山西祁县);诗囚—孟郊(浙江德清);百代文宗—范仲淹(陕西彬县),韩愈(河南孟州);(围棋)棋圣—黄龙士(江苏泰县,清代)、聂卫平(河北深县,1988年起称);20世纪三伟(人民领袖)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广东中山)、毛泽东(湖南韶山)、邓小平(四川广安);总理:周恩来(江苏淮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江西德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浙江杭州);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徽怀宁);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江苏镇江);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湖北黄冈);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广东南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江苏金坛)、杰出科学家—钱三强(浙江湖州)等。
  
中国的茶文化

  
  茶为国饮,生于名山秀水之间,得天地之精华,儒家以之养廉,道家以之求静,佛学以之助禅。茶的文化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式的话语里,茶叶排在最后一位。但这既轻且薄的茶叶,却牵动着重大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茶叶之路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茶,已经成为中国这个茶叶帝国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药文化

  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的陶瓷文化

  
  国际工艺美术家易武釉下彩瓷获中国地理标志,获中国工艺美术馆藏,获联合国教科文授予的“中华文化艺术精品金奖”。
    中国的节日
  
1、民俗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又叫上元节、灯节
  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春龙节: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花朝节:二月十二
  上巳节:三月初三,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二天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在阳历四月五日,闰年在四月四日
  佛诞日:四月初八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夏至:夏至当天
  六月六:六月初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
  七夕节:七月初七,又叫七月七,乞巧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又称盂兰盆节
  地藏节:七月三十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十月朝:十月初一,又称“祭祖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冬至:传统祭祖之日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不同地区说法不同)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又叫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2、法定假日

  国庆盛典全国性法定节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特定人群的节日: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等
     中国的体育
  
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

   1.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在旧中国,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无人间津,四亿七千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国民体质极差,竞被外国人耻笑为“东亚病夫”。中国队曾参加过三届奥运会,但都是零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已超出了它的本来含义,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民体育运动,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指导下,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体育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工厂、学校、部队、机关以及农村都普遍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地开展起来了。
  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的开展,为我国的体育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2.运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旧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很低,在国际体坛上从未得过奖牌。一家外国报纸曾刊登一幅漫画,画的是中国人站在大鸭蛋旁边看奥运会奖牌。新中国在普及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最令中国人民感到振奋的莫过于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勇夺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史上的零的突破。从站在鸭蛋旁看奖牌,到一举夺得51枚奖牌,五星红旗一再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频频高奏。此情此景,使得海内外的中国人热泪盈眶,从1932年—1984年,相隔52年,问一地举办了两次奥运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它集中体现了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体育运动的不同历史命运。
  自1982年起,我国在历届亚运会上都获得金牌总数第一。1990年,我国还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并夺得183枚金牌,将其它各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为世界展示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并在金牌榜上首次名列榜首,达51枚金牌。此外,在冬奥会上,中国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日中国体育,其作用和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的范围。人们从体育看中国,看到的是国魂、民气。这正如外电所评论的那样:中国体育的发展“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将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使中国赢得世界人民由衷的尊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体育强国,并正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
  
中国优势体育项目

  
  奥运项目: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射击、跳水
  非奥项目:蹼泳、围棋、武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