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剧照
成龙带着《红番区》第一次把贺岁片介绍到内地
《十面埋伏》剧照
《锦衣卫》剧照
香港电影人
“北上”淘金声势壮大
2009-2010年中国电影贺岁档市场在一片热闹声中结束了。此次贺岁档是中国电影史上持续时间长、影片数量多、票房收入高、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个贺岁档期。然而,华丽的数字虽然让国人惊呼“黄金十年”即将到来,但背后巨大的隐忧却也掩藏不了。
“诱人”的内地市场
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统计,2009-2010年贺岁档历时4个月,票房过千万的国产片为16部,其中港产影片就占据了12部,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市场的声势不断壮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知名导演郑洞天说,港片抢滩内地市场的势头越来越迅猛,从2003年起,港片的制作开始向“北”倾斜,《十面埋伏》《赤壁》《叶问》,以及今年贺岁档的《十月围城》《大兵小将》《锦衣卫》等,无一例外都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都在内地拍摄,主演当中都有香港演员。
贺岁片的概念源于香港。15年前,成龙挥舞着拳脚带着《红番区》把贺岁片第一次介绍到内地,而现在香港电影的市场不断萎缩,大量的香港电影人把目光转向了内地市场,“北上”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
2009-2010年贺岁档42部中外影片进入市场,统计票房超过36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亿元翻了一番。不过,这个档期里好莱坞大片占据半壁江山、港片的扎堆挤入,让2010年我国贺岁片蒙上了一层“尴尬”的阴影。
“可怕”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的“北上”,使合拍片泛滥成灾,制作水准不断下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我在审《财神到》时觉得很悲哀,包括《机器侠》,可以讲非常差,和中国内地的电影观众口味完全不一样,票房和口碑不佳是很自然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媒中心主任尹鸿说,今年贺岁档电影题材的重复、明星效应、搞笑等因素被高度放大。“同质化的倾向和商业元素的拼凑越来越明显,它就像是一个个做出来的秀,它的所有爆发点都是人为设置的,而不是来自于叙事,不是在观众内心自然产生的。”
郑洞天说,“我国电影的香港化是十分可怕的。”他表示,香港电影产业市场的运作当中,有很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荒诞的另一面,比如投资的无序性、演员的无度使用,都是违反电影发展规律的。
“双赢”的合拍片
既然香港电影“北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内地和香港的合作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双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认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对原来比较统一的面目改正修整,显示了中国电影的多样化,是一件好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说,不仅香港电影人自觉吸纳内地电影的元素,内地电影人也在积极吸纳香港电影的通俗和商业元素。《十月围城》《锦衣卫》把观赏效果与民族大义融汇在一起,倡导核心价值理念,《三枪》等内地电影也在进行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