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香港电影人北上淘金声势壮大 贺岁档电影喜与忧
来源:海南日报 白瀛 查云帆 2010-03-29 12:46:3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十月围城》剧照

成龙带着《红番区》第一次把贺岁片介绍到内地

《十面埋伏》剧照

《锦衣卫》剧照

  香港电影人

  “北上”淘金声势壮大

  2009-2010年中国电影贺岁档市场在一片热闹声中结束了。此次贺岁档是中国电影史上持续时间长、影片数量多、票房收入高、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个贺岁档期。然而,华丽的数字虽然让国人惊呼“黄金十年”即将到来,但背后巨大的隐忧却也掩藏不了。

  “诱人”的内地市场

  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统计,2009-2010年贺岁档历时4个月,票房过千万的国产片为16部,其中港产影片就占据了12部,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市场的声势不断壮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知名导演郑洞天说,港片抢滩内地市场的势头越来越迅猛,从2003年起,港片的制作开始向“北”倾斜,《十面埋伏》《赤壁》《叶问》,以及今年贺岁档的《十月围城》《大兵小将》《锦衣卫》等,无一例外都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都在内地拍摄,主演当中都有香港演员。

  贺岁片的概念源于香港。15年前,成龙挥舞着拳脚带着《红番区》把贺岁片第一次介绍到内地,而现在香港电影的市场不断萎缩,大量的香港电影人把目光转向了内地市场,“北上”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

  2009-2010年贺岁档42部中外影片进入市场,统计票房超过36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亿元翻了一番。不过,这个档期里好莱坞大片占据半壁江山、港片的扎堆挤入,让2010年我国贺岁片蒙上了一层“尴尬”的阴影。

  “可怕”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的“北上”,使合拍片泛滥成灾,制作水准不断下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我在审《财神到》时觉得很悲哀,包括《机器侠》,可以讲非常差,和中国内地的电影观众口味完全不一样,票房和口碑不佳是很自然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媒中心主任尹鸿说,今年贺岁档电影题材的重复、明星效应、搞笑等因素被高度放大。“同质化的倾向和商业元素的拼凑越来越明显,它就像是一个个做出来的秀,它的所有爆发点都是人为设置的,而不是来自于叙事,不是在观众内心自然产生的。”

  郑洞天说,“我国电影的香港化是十分可怕的。”他表示,香港电影产业市场的运作当中,有很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荒诞的另一面,比如投资的无序性、演员的无度使用,都是违反电影发展规律的。

  “双赢”的合拍片

  既然香港电影“北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内地和香港的合作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双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认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对原来比较统一的面目改正修整,显示了中国电影的多样化,是一件好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说,不仅香港电影人自觉吸纳内地电影的元素,内地电影人也在积极吸纳香港电影的通俗和商业元素。《十月围城》《锦衣卫》把观赏效果与民族大义融汇在一起,倡导核心价值理念,《三枪》等内地电影也在进行有效的探索。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