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资料图)
“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昨日直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
“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市场的热点,但这显然是尴尬的“被热点”。如何破解“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局,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
姚坚指出了破解这一困局的三大途径:整合国内市场;有效利用反垄断法及WTO规则;利用中国大市场地位,采取多种金融手段,通过在国内建立期货市场等增强对价格的影响力。
进口
中国买什么 什么就涨价
铁矿石谈判的失利,再一次刺痛了“大宗商品定价权”这根国内企业最敏感的神经。
“铁矿石谈判由年度定价转为季度定价后,以现价结算,中国钢企按去年进口量全年要多付700多亿美元。”在昨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商务发展论坛上,姚坚算了这样一笔账。
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而钢材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目前的4400多元。
“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发言权。” 姚坚表示,事实上,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海外收购遭遇阻力,对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只能被动适应。
进入21世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虽然我国进口量非常大,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价权已经“几乎全面崩溃”。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大热门,尤其是原油、金属、农产品[14.48 -4.23%],中国需求因素更是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长江期货资深分析师黄骏飞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世界市场所称的“中国因素”也成为了各方的追逐热点,一位摩根士丹利专家曾一语中的:“中国要买什么,我们就赶在他们之前买入。”而这显然不是中国企业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