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华文化
佛教如何影响现代中国?
作者:韩福东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0-05-18 12:08:4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1959年,正值重估中国历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芮沃寿把他在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与联合神学院所作的6次演讲,结集成书,遂成这本迄今仍为美国大学了解中国佛教的必读之书——《中国历史上的佛教》。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从汉代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说起,一直讲到它在 “近代西方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明粉碎”语境下的挑战,行文高度概括,显示出作者对中国佛教史敏锐的宏观把握能力。

   芮沃寿与费正清同为美国汉学研究奠基人,专攻佛教及隋唐史。1951年,他与费正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思想研究会,担任主席。他还长期出任中华文明研究委员会会长。他和妻子芮玛丽,是对现在风头无二的史景迁影响最大的汉学启蒙老师。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芮沃寿认为,当汉代制度秩序开始崩溃乃至垮台时,与该制度交织在一起的儒学也衰落了,一个根基已经动摇、撕裂的社会,成为异域的思想和制度得以植入的极有希望的温床。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北方都赢得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保护,传播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普世性的佛教起到了弥补社会裂痕的作用,为信徒提供精神支持。”

   而隋唐则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最高统治者大力支持佛教,佛教寺院遍及全国,佛教全面而成功地在整个中国建立起来,中国接过了佛教思想发展的接力棒,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流派将佛教思想中国化推向高峰。但自宋代以后,高涨的新儒学运动不知不觉挪用了佛教思想中的元素,而佛教本身则渐趋衰落,迨至民国革命潮涌,则教义更为不彰。

   芮沃寿对佛教在中国兴衰史的梳理颇具洞见,但细节处并非没有可商榷之处。譬如他在第四章“独立成长时期”说,大乘佛教的教义有三个时期说(正法、像法、末法),“到了末期宗教会消失,一旦人类进入这个有特殊迹象的末法时期,就没有政府值得信徒的尊敬和忠诚”。芮沃寿认为,这个教义极有可能被煽动者或谋求篡位者利用。但事实是,佛教从来没有说过末法时期不应尊敬和对政府忠诚,这个温和的信仰体系,从来不鼓动暴力造反。一万年时长的末法时期结束后,佛教将消失,但不意味着其他宗教也不会存在。至于佛教里所谓的弥勒佛降生,是在数亿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其实也为佛教在近代所遭遇的另一种诘难提供了答案。在这本书的结尾,芮沃寿指出,使佛教在现代中国的复兴夭折的缺陷是它不关心政治的特性,“在眼盯着西方宗教的独立、尚武的现代中国人看来,这显得不合时宜。”的确,在武装殖民和革命的年代,尚武精神受到推崇,随遇而安并在不同政体下用慈悲精神影响社会的佛教,难免政治不正确;但如果从更长时段看,这种不介入政治的特性未尝不是世间之福。佛教的历史上,没有其他宗教出于理念的血腥征战历史,即为明证。

   包括在台湾,威权体制转型前后,基督教长老教会参与甚大,直至现在仍是民进党的铁杆粉丝,其经常性的立场大于是非的行动取向,实堪诟病。反倒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佛教,在社会领域的深耕更能展现成绩,如慈济佛教功德会,已是扬名国际的华人之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要警惕的反而是那些对政治过于热衷的佛教徒。

   虽然深知历史不会自我重复,故人类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芮沃寿在这本书的结尾,仍希望通过正确理解中国应对佛教传播的长期努力,来 “解释那个文明在当代的形成,并且显示它会如何回应眼前以及将来面临的挑战”。距芮沃寿撰写本书已有半个世纪,主流思潮朝三暮四,变化令人目不暇给。虽然每个时代领思潮之先者都有自己的确信,但后世总能从其背影觑见幼稚、莽撞与自大。佛教当然也要随其时代而变,但随缘中应有不变的坚持,不盲目与时代的浪潮起舞,才庶几可免百年后之讥。

   而经过“文革”的大陆,佛教的重建尚需时日。偏居东南一岛的台湾,佛教蔚然已成社会净化之中坚,其发展轨迹,颇多可供借鉴者。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