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王亚光 王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包容性增长”或许仍较为陌生,但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理念或将被纳入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在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期为这个世界新兴大国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最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际正式场合公开阐述“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决策者将更加注重更趋公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战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明确的方向性描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这一理念有望被写入中国的‘十二五’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主要的是沿海和内陆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例,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但2009年这一数据攀升至3.3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中国发展到目前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突显,“现在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具有针对性,强调公平、公正以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他认为,从国内来说,包容性增长应是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意,即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并且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国际方面来说,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政策造成了国际经济失衡,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其实违反了包容性增长的要义。“包容性增长愿景下,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先进国家与后起国家之间不应有冲突。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政策协调,促进贸易公平和自由化。”他说。
分析人士说,中国已意识到过度倚重外需和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他们预测,在未来五年,中国的决策者将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而包容性增长将作为一重要理念,融入中国发展实践。
正如胡锦涛在致辞中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