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赏析
儒家文化和人文学科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中国文化传媒 当代文化学研究院 2012-03-18 20:28:40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向善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 “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

     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像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 “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世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文化特征

其一、以孔孟之道,为思想领袖;   

其二、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孟泽盛: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价值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儒家文化---六艺是源、《六经》是经、《四书》、五经为经典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孟泽盛:文化同真、善、美、育是分不开的。真是科学的认知事物、向善弃恶是人类的吉祥之本、艺术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审美是人的终极关怀、育是人类自我进化、发展的希望、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文化影响


对中国

1.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对东亚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儒家文化在新加坡

  新加坡在李光耀、李氏的倡导下,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值得关注、研究。

待续

对欧洲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对现代教育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美国---美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2日刊登独立学者张田勘文章说,美国众议院10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称孔子理念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和“促进人类和谐”,这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中普世或普适价值的认可。


    新加坡《联合早报》2日刊登独立学者张田勘文章说,美国众议院10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称孔子理念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和“促进人类和谐”,这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中普世或普适价值的认可。作为孔子的传人,中国人从美国人认可孔子思想中的精华这一事实固然可以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恐怕更深的意义在于是否认同人类所谓的普世价值。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众议院10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

尽管孔子的思想并非都是精华,但美国众议院能通过决议,称孔子理念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和“促进人类和谐”,这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中普世或普适价值的认可。显然,作为孔子的传人,中国人从美国人认可孔子思想中的精华这一事实固然可以感到自豪和骄傲,甚至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但恐怕更深的意义在于是否认同人类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同时能比较出中国与美国人对普世价值认可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于人类思想文化精髓的不同思考。

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决议,是由得克萨斯州众议员格林代表另外41名众议员提出的,这是美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思想、智慧、道德和理想的认同。吸收、接纳并采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富裕、兴旺和发达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强大早就为世人所承认和赞美,然而美国为何强大和发达,尽管探讨得很多,如吸纳世界各国的人才,以科技兴国等等,但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没有被中国人所关注。

开放性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今天,美国众议院的决议给出了一个答案,包括吸纳孔子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先进文化、思想和哲学中的精华并体现在行动上,是美国文明、强大和发达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家所提出的理念:泰山不拒抔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不过,其间的差距在于,中国人能提出这种思想,但不一定能落实在行动上。美国人不仅能理解这种思想,而且能做到。所以,美国的强大其实是思想观念上的强大,是虚心好学的强大,是敢于吸收全人类普世价值的强大,也是这些观念能落实到行动上并形成制度的强大。

当然,美国的拿来主义并非是全盘照收,而是吸取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和精华。例如,孔子倡导的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及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是美国人认可的;孔子对于政府的要求,如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以及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等,也是美国人认可的;同样,孔子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美国人所认可的。

在能否接纳和吸收人类思想和文化结晶方面,也能找到中国与美国的一些差距,甚至也就是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落后,依然并不如意的原因。例如,对于民主、自由这样的普世价值,一些人甚至并不承认是普世价值,更有人极其不屑,认为那是西方欺骗人的把戏,因而把这样的普世价值拒之门外。

其实,并非中国人不认同这样的普世价值,早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有识的中国人就认识到,“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博大的心怀……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弗逊……”(中共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这实际上也是对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普世或普适的民主理念和价值的认同。

   因此,中国人并不是不会思考,也并不乏学习他人长处改变自己落后面貌的动机,只是如何落实和如何操作是一件难事。当然,对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借鉴和学习,并非一定要像美国众议院一样搞一个议案,而是要把学习和借鉴作为一种创新,一种手段,一种脱胎换骨的思维,并体现在行动上。

   一个强大先进的国家仍然能虚怀若谷,向一个相对贫弱和落后的国家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和优点;那么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就更没有理由不向先进的国家汲取思想精华和取经,并转变自己的观念,用普世价值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这才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承认孔子、学习孔子向中国人传达的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中国文化传媒 当代文化学研究院 孟泽盛:   关注普世价值的认同!

有共识,才有认同.

关注普世价值的认同.

关注普世价值的认同.

    关注普世价值的认同: 普世价值的认同越多,社会、文明冲突就越少;普世价值的认同越少,社会、文明冲突就就越多。普世价值的缺位,往往成为国家内乱和世界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而认知发现和扩大、认同普世价值;文化认知、尊重多元和独特性、兼容并包的融合与拓展则能够促进人类和谐发展。

  有共识,才有认同.(文化认知:相对的文化认知、认同性。)

  吾观其妙:与时俱进---(调整)促进人类和谐.为当代之道也...

  普世价值,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代词。“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

   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世界观。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普世价值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简言之,普世价值就是人类创造的、千百年来经过沉淀扬弃而升华的、全世界普遍适用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最好的价值。

   普世价值大体指人权天赋,生来自由,民主权力一类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

   代词。“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天赋人权: “人民--”的位阶在“国家”之上;“人民--”才是国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民--”是为了国家而存在。因此,国家有义务捍卫人民---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主要内容

  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社会公平)、正义博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共产党宣言》中, 他们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昂有力、震撼世界的至理名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进一步确认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中国应该为丰富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泽盛: 关注艺术构建和社会建构当代文化共识、文化认同---价值观.是当代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文明的立足点是行为规范的界限。如果没有文化、文明的立足点,就没有办法形成文化、文明的凝聚力。促进人类、自然的和谐,走上一条注重质量、健康、可持久进步(发展)的道路。造福于生命和天、地、万物。

中国应该为丰富人类文化---贡献理想、观念、制度.

关注民权、民生(人权)、民主法治,关注政治文化、认知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界限、深度关注政制、政治文明、制度文明.

认知文化,艺术构建当代文化,弘扬倡导当代文明,是历史给我们的任务,构建和建构当代文化是一个系统集成体系。深度关注构建和建构时代共存体系.---共同进化,生存发展(生活的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