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字迹的成分构成,识别赝品文献
所谓字迹的成分构成,是指文字笔道的物质成分,用什么方法构成,如何构成的。通常讲字迹划分为四大类和若干种。四大类是手写字迹类、印刷字迹类、光电字迹类和光化字迹类,每类之下又有若干种和亚种。手写字迹类是指用手直接握笔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写在纸张上的字迹。印刷字迹类是指通过印版印出来的字迹,有平、凹、凸、漏四种印版,每种印版又有几个亚种。光电字迹类是指经过光电转化形成的字迹,如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制成字迹。光化字迹是指由光化转化形成的字迹,如照片、蓝图感光材料上的字迹。各类各种字迹形成原理和过程相当复杂,所用物质材料成分各不相同,痕伤迹象也各有特征。
赝品文献在字迹上通常出现的错误:一不是原应当有的字迹,二是出现当时还没有的字迹。举三例说明。
例一,孙中山、章太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著名人物的文章、书信、日记、题词等手稿文献。
这些文献的字迹应当是用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笔具直接写在纸张上的字迹。可市场上出售的是照相制版影印的。
例二1949年前圆珠笔字迹的文献。
圆珠笔1947年美国投入商品化生产,使用者很少,还没有传入我国。1958年我国才开始制造。在我国1949年前使用圆珠笔书写文献是不可能的。再说写出的字迹颜色,也不是当时美国制造的圆珠笔的黑灰蓝色,而是现在通用的紫蓝色。因此1949年前用圆珠笔写出的文献,不是当时的原文献本体。
例三,标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印报刊。
1985年前,我国的报刊、书籍等文字类的印刷出版物,基本上是铅印标准体印刷,只有极少数小人书、画版采用平版胶印。进入90年代逐渐采用王选激光照排PS平版胶印。所以上世纪90年代前平版胶印文字类的文献,不是当时的原文献本体,而是以后翻印的。
二、从字迹形体,识破赝品文献
字迹形体指的是字体的形象与大小。手写字迹以毛笔字为基础,有真(楷)、草、隶、篆、行等几种,每种中又有若干亚种。真字即正楷,一笔一画,端正平直,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体。草字龙飞凤舞,一气呵成,有规范的真草与洒脱无羁的狂草。隶字蚕头雁尾,笔道滑润,以汉隶为主,还有尚未成名的隶种。篆字圆润等粗,曲折盘旋,有大小篆之分,大篆又叫籀字。行字介于楷体与草字之间,适于通常书写。手写字迹的大小,没有统一规定,随意性很强。印刷字迹有宋(楷)、黑、仿宋、隶、魏碑、牟体等标准字体,字体1—7号,标准字体大小规范统一。光化字迹和光电字迹没有自己字体,只反映手写字迹与印刷字迹的形体。
赝品文献在字迹形体上,经常出现 :一不是应有的字体,二字体错用等,举两例说明。
例一,旧货市场上悬挂的著名人物的手迹。
朱德的条幅《停马太行侧》,朱德惯写黄庭坚的字体,却是赵孟兆页的字体。李济深写一手爨字,却出现隶字的《卖炭翁》诗抄。陈毅篆字体的《赣南游击词》。
例二,再版的书刊报纸文件。
再版的书刊报纸文件,如果标明是重新排印,那就无话可说,不用再去确认识别了。往往这些重新排印的书刊报纸文件却要冒充原版。其实只要看一下字体就清楚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小册子,本来是蒋中正(介石)用楷体字题写的书名,却换成了标准的一号宋体字。其他影印复制的《红色中华》、《红星报》、《解放日报》等就不用说了。
三、从字体结构,揭穿赝品文献
字体结构,指的是单个字的整体结构和间架结构,也就是笔道的形状与搭配关系。笔道有点、横、竖、撇、捺、勾等几种形状。汉字是由笔道构成的,笔道的相互顺序与关系,决定了汉字的整体形象。有的赝品文献在字体结构上,漏洞与破绽相当多,举两例。
例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
该联最早出现在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的灵堂上,是吴稚晖从《总理遗嘱》中摘取的精缩句而写的。至今还没有见到孙中山书写的真迹,可是出现了几十种字体结构异样的对联,都托名“孙文”并盖有印章。稍微一看字体结构,就可看出不是孙中山所写。有的字体框架明显不同,长宽比例差异太大,点、横、竖、捺、勾形象错落不准。有的蚕头鼠尾,蜂腰鹤膝,败笔满篇。
例二,黄兴书赠方声洞的绝诗幅。
该诗写在一块白色丝绸上,字迹隽秀,行书笔画清秀,点、捺、撇、勾的形状完全不同黄兴的字体,只要拿出黄兴真迹一比就清楚了。
四、从字迹压痕与颜色上,揭露赝品文献
字迹压痕,指的是各种字迹笔道对纸面的压力所显现出来的伤痕。各种字迹的笔道痕伤是不同的,各有其特点,即使同一字迹的压痕,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凸、凹版字迹要比平版字迹深重一些。钢笔、铅笔、圆珠笔字迹要比毛笔字迹的压痕明显一些。复写字迹是典型的压痕字迹。从字迹的压痕也可以揭露一些赝品文献。
字迹颜色,指的是各种字迹笔道的色彩、光亮、明暗与新旧的程度。字迹颜色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长期见光的字迹颜色的鲜艳度要低得多,与强溶剂接触的字迹颜色会明显衰退。因此,从字迹颜色,可以判断字迹形成的大致时间和笔道成分。
赝品文献在字迹压痕和颜色上的破绽,显而易见,举两例说明。
例一,以电脑喷绘冒充打字机打印件。
20世纪50—80年代,普遍运用轻钢字打字机,垫铺复写纸打印文件,所成文献字迹,打印痕迹明显,从字型与压痕一看,就知道是打字机打印件。进入90年代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现在需要这类文献来说明过去的事情。于是有人就借用电脑扫描喷绘的方法复制这种文献,冒充打字机打印件。其实一看压痕就清楚了。
例二,新墨写的著名人物墨迹。
现在一些摊位和市场上悬挂的孙中山、黄兴、梁思成、徐世昌、华世奎等名家的对联、条幅、横批、书信、札记等墨迹文献,尽管纸张熏染得很旧,但墨迹颜色漆墨锃亮。由此就可确认不是这些名家所写。因为这些人物辞世50多年,再好的墨写出的字迹,也会减色,不会那么锃亮。其他方面漏洞不用说了,仅以此点可确认为赝品文献。
通过字体痕迹,确认赝品文献,限于篇幅,仅罗列四条,远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