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
潘天寿
陆俨少
相关链接:黄宾虹 潘天寿 陆俨少 方增先 周昌谷 何水法 吴茀之 吴山明
所谓“新浙派”是指五十年代以来活跃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画坛上的三代画家,第一代以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李震坚、吴茀之等为代表,第二代以方增先、卢坤峰、吴山明、刘国辉、童中焘、何水法等为代表,第三代以陈向迅、林海钟、张伟民、宋柏松、张伟平等为代表。
在此之前,中国画的重镇是在北京和上海,原因是分别有“官”和“商”为依托;从此之后,中国画的重镇则移到了杭州,原因是有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育为依托。由于学院体制的中国画教学,在 50 年代以后的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而杭州之外的美术学院,主要的师资并非从旧传统过来的画家,如北京的于非闇、王雪涛,南京的傅抱石、钱松喦,西安的赵望云、石鲁,上海的吴湖帆、唐云,均不在学院,这就使得他们的中国画教学,所培养出来的第二、三代画家,作为中国画家,在“传统”的意义上显得不太传统。而浙江则不一样,由于开始时没有画院的建制,老一辈的传统型名家如黄宾虹、潘天寿、李震坚、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等均被安置在学院中,并延请了上海的陆抑非、陆俨少加盟,成为中国画系的主要师资。这就使得浙美的中国画教学比之其他各地的学院,从教学的特色和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显得更加传统。因此,当其他各地的中国画创作,因老一辈传统型画家的相继故世,传统的特色逐渐式微,浙江画坛的中国画创作,却能于老一辈画家故世之后,依然行进在传统的路线上。更何况,即使就老一辈画家而论,浙江画坛的力量之雄厚,比之其他各地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例如,被学术界称为“ 20 世纪四大家”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有三家在浙江画坛;四家中活到 50 年代之后的有三家,又有两家在浙江;活到 60 年代以后的仅浙江的潘天寿一家。而对学院教学产生了最重大影响的,也首推潘天寿,即使黄宾虹,影响也大于短期兼职于中央美院的齐白石。
由于如上所述的原因, 50 年代以后的中国画坛,论传统,新浙派的创作力量及所达到的成就,在总体上要高于其他各地,而且越往后,越是在第二、三代画家身上显现出它的优势。如从 2002 年开始由全国政协所组织的各地“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这种优势可以看得非常明显。
具体而论,老一辈的第一代画家中,黄宾虹、潘天寿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黄宾虹黑密厚重的五笔七墨,潘天寿登峰造极的意笔工写,不仅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上的最高水平,足以与张大千、齐白石等相称,就是在整个中国画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潘、陆是浙江的全国名头,而同为新浙派第一代画家的李震坚、周昌谷、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陆抑非等,则介于地方名头和全国名头之间,他们的艺术,以守成为主,虽有所创新,但作为开宗立派是有所不足的。
第二代画家(有些介于第二、第三代之间)中,如方增先、卢坤峰、舒传曦、童中焘、吴山明、刘国辉、姚耕云、洪世清、曾宓、孔仲起、姜宝林、何水法、 卓鹤君、顾生岳、徐启雄、张华胜等,也许出不了如黄、潘、陆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但从创新的角度,他们中的不少人,成就已超过第一代中的一些名家。尤其像以方增先为代表的素描加笔墨的新人物画,是五十年代以后中国画坛上的一个最重要成果,全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学的典范,成功地解决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不仅对于新人物画,而且对于新山水画、新花鸟画的创作,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与第二代画家一样,第三代画家也都具有强烈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意识。不过,第二代画家的创新,所关注的是“今天”的时代气息,而第三代画家的创新,所关注的则是“明天”的时代气息,返观第一代画家的创新,所关注的乃是“昨天”的传统气息。由于“明天”的太多虽可预期但又不可确定因素,他们的艺术,自然也就给人以更多“将会怎样”的诱惑。而从他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既不能肯定他们中绝对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又不能肯定他们中绝对会出现大师级的人物。但可以肯定,他们中的某些人,业已超越了第一代中的一般名家,今后还有可能超越第二代中的优秀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