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相伴十年 感恩四季——嘉德四季第40期拍卖会即将举槌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来源:中国嘉德 2014-12-19 15:24:34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瓷器工艺品】

本次瓷器工艺品为藏家们甄选出1400余件珍玩佳器,分“瓷器”、“玉器 工艺品”两大专场呈现,欢迎广大藏家鉴赏品玩。

 

 

明清官窑瓷器

 

   此次“瓷器”专场为大家呈现各类瓷器佳品500余件,其中制作规整统一的官窑瓷器自然备受追捧,而制作精细的民窑嘉器也越来越值得珍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明空白期青花梅瓶、明末清初转变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清早期单色釉精品、晚晴民国瓷器精品等,其制作精巧不输官窑之物,纹饰描画更是大胆巧妙,颇具新意,蕴含普通官窑瓷器无法比拟之魅力,颇为珍贵。

   官窑瓷器向来被视为收藏的重点,也成为众藏家收藏争抢之热点。清代官窑瓷器中又尤以雍正、乾隆二朝之物颇为精巧,备受推崇;嘉庆、道光之物继承发扬,亦受喜爱。此次“瓷器”专场中推出一批雍乾嘉道的官窑佳品,以供诸家甄选。这其中“清雍正天蓝釉盘一对”堪称本场魁首,釉色清新淡雅,与此清冬季节最是相宜。明代部分,永宣、成化之物尤为重要,本场中“明永乐龙泉窑折枝花果纹鸡心碗”、“明宣德红釉盘”和“明成化青花如意花卉纹小盘”等堪称佳品,尤其值得珍视。

   “清雍正 天蓝釉盘一对”,盘敞口弧壁,下承圈足,造型简洁端庄,器物胎体薄厚均匀,底足修饰浑圆规整,体现出雍正朝高超的制器水准。盘内壁及足内施白釉,釉面光洁滋润,罕有瑕疵,外壁通施天蓝釉,釉层匀净,釉色静谧,宛若秋日晴空,因烧造时釉汁略有流动。盘整体釉色自上而下渐深,如蓝天有远近之别。盘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字体端正隽秀,为雍正御窑瓷典型书款字体。

 

                                                              
清雍正  天蓝釉盘一对

 

   天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属于蓝釉的一种,因其钴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浅淡,呈现天空之色,故名天蓝釉。天蓝釉的创烧时代目前尚有争议,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出土有宣德款天蓝釉器物残片,但其釉色不纯,且从未见实物传世,故或为烧制霁蓝釉所产生的次品。目前所见技术较为成熟的天蓝釉器物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烧造时间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其后渐趋断绝,且其数量极少,相比其他颜色釉可称凤毛麟角。康熙天蓝釉器物釉色浅蓝,莹润素雅,多见梅瓶、水洗等小件陈设或文房器,是为熙朝瓷作之无上珍品。雍正时期天蓝釉在前朝基础上技术更为纯熟,其色调更趋淡雅,釉质匀净平整,代表了有清一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准,其品质为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雍正朝同类器之佼佼者,其造型,釉色及款识均时代特征明显,且为成对流传,历近三百年流传而完好无损,实乃一大幸事。

   “清雍正 仿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杯”,口沿微微外撇,弧腹圈足,整体曲线柔和,以拇指食指环握,恰好握住杯体大半,手感舒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杯胎体净白晶莹,轻薄异常,迎光而视,内外壁纹饰均跃然于杯壁之上,其胎体之薄,可见一斑。小杯釉汁滋润如玉,罕有瑕疵,通体以青花描绘,色泽淡雅静谧,外壁绘制缠枝莲花与变体菊花纹,内壁间饰团花五朵,里心则绘轮状花卉纹,整器青花色泽与纹饰内容均与成化器相同。杯外底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端庄秀丽,流畅大气,为标准的蝇头小楷。

   雍正朝的瓷器作品正如世宗皇帝本人的气质,既有别于康熙窑的粗犷大气,又有别于乾隆窑的精工巧思,它们外表看似朴实,但却完美无瑕,尽善尽美,精华内敛,颇具风骨。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仿古瓷,更是代表了雍正朝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而雍正帝本人尤其喜爱秀雅清逸的成化瓷器,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有多处他下令以成化瓷为范本进行瓷器制作的记载,此小杯即为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其细腻洁白的胎体,淡雅恬静的色泽,相比成化器均有过之而无不及,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

   “清道光 粉彩莲瓣盖碗”以莲花为造型,口沿与圈足饰金彩,以仿铜胎。盖中心饰莲心,金彩宝珠形钮,周围饰以粉彩莲瓣,瓣下露荷叶;碗内施白釉,外壁口沿绘莲蕊纹,腹部绘三重莲瓣,粉彩仰莲相互映衬,圈足绘成莲柄式,以精细的纹饰描绘莲瓣筋脉,绘工精细。外底心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工整。

此类器物为有清一代颇具特色的官窑嘉物,其颜色娇艳,形制独特,尽显宫廷皇家之气派,其设计源于康熙铜胎画珐琅器物,堪称道光御窑佳作,为罕见的官窑茶具,且品相良好,收藏价值极高。

“清乾隆 炉钧釉灯笼瓶”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造型稳重敦实,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仿若灯笼穗,构思新颖,别出心裁。外底心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先印款,而后上釉,会有款识不清晰的状况,亦成为此类器物的特征。瓶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实为一件时代特征鲜明的乾隆朝炉钧釉器代表作。

   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朝,以炉内低温仿钧釉而得名,是清代单色釉中别具特色的高贵品种。灯笼瓶为炉钧釉器物的特有造型之一,流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其中尤以乾隆作品水平为高。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上海文物商店、瑞士玫茵堂等著名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均有与本品类似的乾隆朝炉钧釉灯笼瓶珍藏,足见其备受青睐。乾隆朝炉钧釉往往以蓝色为主,本品则红色居多,其特征更似雍正同类器,甚是少见。

瓷玩雅趣

   制作规整统一的官窑瓷器自然备受追捧,而制作精细的民窑嘉器也越来越值得珍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明空白期青花梅瓶、明末清初转变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清早期单色釉精品、晚晴民国瓷器精品等,其制作精巧不输官窑之物,纹饰描画更是大胆巧妙,颇具新意,蕴含普通官窑瓷器无法比拟之魅力,颇为珍贵。

   “明崇祯 青花加官进爵图缸”唇口宽沿,圆弧腹下敛,胎体紧致,除底足外通体施白釉,釉色莹润,腹部以青花绘加官进爵图,画面正中亭阁垂柳下一人着官服而立,一手扶带板,宽衣大袖随风摇摆,显得神采奕奕,身后侍从或举扇、或持册页,迎面二小厮,一人托冠帽,一人托爵杯,寓意“加官进爵”,是为明崇祯时期较为典型和常见的吉祥纹饰。人物描绘动作轻盈,神态生动,颇具转变期人物描绘的特征,地上“V”字地纹,鱼卵状叶片,山石间括号状祥云,介字点叶片,蕉叶山石旁之椿叶点,中茎留白的蕉叶等都是崇祯时期典型标准的要素,于此器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明崇祯  青花加官进爵图缸

 

   明晚器官窑已经停烧,给民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大量明晚器瓷器实物来看,不乏精品远超嘉万官窑之物。晚明文人阶层介入手工业的生产,促使各类手工业制品步入一个兴盛期,民窑烧造亦是如此,同时还促使内销民窑瓷器绘画上增添几分文人品味。本品便为此中佳作,绘画笔意丰富,皴法灵动自然,人物描绘简约而不失细腻,另外青花发色浓艳,渲染恰当,实为一件崇祯青花瓷器之珍品,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实为研究、赏玩、珍藏的不二选择。

“清顺治 青花五彩人物诗文筒瓶”所提诗文描绘场景颇具画意,历来常被引用。成书于宋理宗淳十二年的《五灯会元》卷十九中有“九十春光已过半,养花天气正融和。海棠枝上莺声好,道与时流见得么?然虽如是,且透声透色一句作么生道?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或为最早见此联诗句,后于元明的诗词、小说中常有引用。如元代石君宝作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第一折中有诗“家家无火桃喷火,处处无烟柳吐烟。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明代洪编印的《清平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更是有颇为相似诗句“家家禁火花含火,处处藏烟柳吐烟。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一回亦引用此诗“上苑花开堤柳眼,游人队里杂婵娟。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综上所述,可知此联诗句所描绘应为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结合画中男女相望的场景,颇为契合。本品彩料发色,纹饰描绘颇具清顺治时期的时代特征,这种诗画相结合的做法也为当时所流行,同时本品所选故事、诗文又十分独特,较为罕见,加之其描绘精细又远超同类,实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嘉作,收藏价值极高。

   “清康熙 五彩五子折桂三星图凤尾尊”口外侈,束颈,弧腹下收,承接二层台圈足,胎体紧致、厚重,通施白釉,釉色白润,口沿下、颈腹相交处、近底处具有红绿彩锦纹相隔,胫部有变形莲瓣纹,外壁分别于颈部和腹部以五彩绘制五子折桂图和三星报喜图,五子折桂图于洞石怪柏和庭院之间绘衣着各异公子五位,均手持桂枝,寓意折桂登科;三星报喜图松柏之下,福星持如意,禄星持笏板,寿星捧寿桃,间有童子四位,或戴金冠,或持彩旗,或玩风车,形态各异,灵动活泼,其中寿星额颇硕大,十分醒目突出,两幅饱含吉祥寓意的画面绘制精细,笔触自然,用彩协调,十分难得。

   康熙五彩在历史上颇为著名,以其色彩绚丽、绘画精湛、种类丰富著称。本尊画工细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末粗率画风,施彩匀薄的弱点,其彩料发色特征明显。人物绘画精细,具有十分典型的康熙时期的人物纹饰特征,形象高大,面部轮廓线很细致,有浅淡渲染,显得更加灵动立体,加之本品器型规整,体量硕大,且为名门藏品,实为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玉器工艺品

   此次“玉器工艺品”专场为大家带来玉器、工艺品共计900余件,品类丰富,包括玉器、文房清玩、木器、铜器等,值得关注。玉器部分,既有体量较大之盖炉、笔筒等,又不乏牌佩小件,其中“清中期白玉太狮少狮钮炉”为本场封面,体量硕大,选材尚佳,颇为珍贵。工艺品部分铜佛造像、文房清玩、铜器、漆木器、织绣等众多门类佳品荟萃。其中“十五—十六世纪铜堪钦确贝桑波尊者像”题材少见,制作朴雅,颇为珍贵。文房部分,来源日本同一私人旧藏的一批砚台石品极佳,且多有著录来源,值得收藏。

   “清中期 白玉太狮少狮钮炉”白玉为材,整料圆雕而成,炉身盘口,口沿内挖一道,丰肩弧腹,圆弧底,双耳雕呈狮耳衔环,下承三足,为狮首下出三圆足,足跟随圜底向下,形态敦实可爱。盖与炉身子母口相衔,接合紧密无隙,盖隆起若台,其上圆雕太狮少狮,太狮顾盼环绕,少狮前爪置于太狮背上,首尾相对,相顾而望,神态灵动。整器除钮、耳及足外,余部均光素,不见雕痕,掏膛规整,抛光极好,各方衔接得体,浑若天成,平整细致光滑如镜的打磨技艺尽显美玉天姿,昭示出技艺的高超精湛。此块玉料体积较大,质量上乘,远观有宝光盈盈,近触则温润有加,如凝脂般莹洁通透,泛柔润之光泽。

 

 

                                                                   
清中期  白玉太狮少狮钮炉

 

   自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统一回疆,在伊犁设置将军府,驻扎八旗军队,才从根本上解决玉料短缺的问题,自此中国玉雕迎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盖炉作为文房清供之物,颇受有清一代文人士大夫之亲睐,由于古人崇玉的习俗,使得玉盖炉更成为文房尚品,广为陈藏。本品选材尚佳,体量较大,雕工精巧,实为清中期玉雕嘉作,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

   “十五至十六世纪 铜堪钦确贝桑波尊者像”,体量小巧,质朴古拙,尊者头戴圆顶班智达帽,延片垂于双肩,垂脸颔首,面容肃穆而慈悲,眉、眼、唇之细部嵌有银、铜,颇为精细,眉间有白毫,全跏趺坐,尊者着袒右肩双层袈裟,一衽覆搭于右肩之上,胸前现绅结,衣有带状各式细纱地花卉纹为饰,隙地饰卷叶莲花纹与兰札文藏梵体字纹,双手各拈一莲茎,施说法印举于胸前,有青莲绕臂而上立于身侧,一莲托出金刚杵、一莲托出金刚铃。金刚杵是金刚乘无坚不摧的象征,金刚铃代表波若波罗密多的阴性,体现着其空性,金刚杵与金刚铃在一起象征着智慧或空性与方法或方便的完美结合,铃代表空,杵代表色。座下俯仰莲花座,莲瓣饱满,上下有连珠纹,较为古拙,座前与座下缘有藏文有头体铭文,座前铭文为MKHAN CHEN CHOS DPAL BZANG PO(音译堪钦•却贝桑波),底部为后重封,内装藏犹存。

 

 

                                                                   
十五-十六世纪 铜堪钦确贝桑波尊者像

 

   堪钦•却贝桑波(MKHAN CHEN CHOS DPAL BZANG PO),相传活动于13世纪,名字为堪钦•却(MKHAN CHEN CHOS),贝桑波(DPAL BZANG PO)一般可译为“吉祥贤”,是元代开始藏传佛教高僧名字后面常用的后缀部分,在明代汉文文献中常被译作“巴藏卜”。

此尊造像题材较为罕见,颇有朴拙之感。十一世纪以前,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尔等地艺术风格为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十四世纪以后,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十五至十六世纪达到艺术高峰。此尊造像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体量虽小却朴雅而精巧,座上有头体藏文铭文更凸显珍贵,确为一尊西藏风格的,十分罕见的铜佛造像,供养于宅邸,实结大善缘。

   “清 黄易、陈曼生款端石螭龙纹九如砚”背铭文“佐良史,石之职;善属文,分曲直,若以积墨败水而其面,何异丧君子之德也。小松氏黄易拜题于石画山房”、钤印“小松”、铭文“骨露而寒,耳通有漏。长身君子,何碍其瘦耶。松云书。”、钤印“陈印”、带盒、陈鸿寿刻砚盖、盖铭文“吉金乐石。砧娘捣练之为用乎,护人支床之所遗乎,取而改之,何异收爨下牛焦之桐乎。曼生陈鸿寿”、钤印“阿曼”。

   “清 竹刻诗文笔两支”,铭文“顾文康公多少箴。少饮酒多食粥,多茹菜少食肉。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洗浴。”、“少群居多独宿,多收书少积谷。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千禄。乾隆戊午(1738年)三月老桐刻”、带日本包装。

“清早期 铜压经炉”平唇宽沿,束颈,扁鼓腹,下承三乳足,两侧饰对称环耳,耳上有翘角,为标准的压经炉造型。炉身的口唇、双耳线条挺拔、棱角分明,腹身与三足圆润流畅,形成鲜明的对比。炉身素面无纹,宝光内敛。冒襄《宣炉歌注》中赞曰“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此器枣红色皮壳,柔腻莹润,婉约可观。铜材上佳,细密沉重,蕴神于内,抚之柔腻,叩之音妙,持之坠手。外底部正中铸减地阳文“宣德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字体规整劲挺,瘦长俊秀。下承铜座呈花卉状,下承三足,与炉相配,颇显精巧。压经炉又称“押经炉”,宣德皇帝用以赏赐佛教寺院,后来寺院多有仿制,成为专门的礼佛之物。

   “清早期 竹雕踏雪寻梅图笔筒”口、底镶木为饰,底部隐起三浅足,包浆醇厚。外壁浮雕踏雪寻梅图,苍松雪压低垂,高士头戴风帽,双手掩于广袖之中,耸肩缩颈,骑驴缓缓前进,身后紧随一童子,肩掮梅枝瑟缩而行。不远之处山洞中露桌几一角,似有人温酒而待。旁壁刻行书“丁巳秋月”,钤“元夫”篆书印。其雕刻技法沿袭自清初吴之璠开创的去地浅浮雕法,通过竹肌的不同色泽与纹理,表现出图案的丰富层次,刀法干净利落,线条流畅,并不刻意雕出大雪纷飞之景,而借松枝低垂、人物寸步难行之态,状写天寒地冻、风雪漫天之景,构图、意境均佳。品相保存完好,颇为难得。

   “华慧英制 缂丝山水人物图插屏”,采用双面明缂丝的技法,织造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人物画卷。画面重心位于左侧,石岸延伸,其上亭台楼阁,背靠洞石嶙峋,苍松怪柏横亘而出,亭台之中一人倚几而坐,一人凭栏远眺,远处海天一色,几处波纹,或为涟漪,或为浮云,意境高远,颇得宋文人画之精髓。在缂织过程中采用平戗、长短戗、掼缂、子母经、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制作难度大,凸显双面明缂丝的装饰特征,为缂丝大师华慧英所作,艺术价值颇高,值得收藏。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