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关山月美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学术展
刘国松
刘国松,1932年生於安徽,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美国艾荷华大学与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台南艺术大学研究所所长、国内多所重点大学与美术学院的名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刘教授14岁在武昌开始学习传统国画,20岁改习西画。1956 年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主张全盘西化。五年后开始倡导 “中国画的现代化”。1983年初,刘国松应美协之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1985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曾颁給他与李可染特别奖。2007年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经典的殿堂举办“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他又先后获得了两岸最高的“国家文艺奖”(2008)和“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1),更是第一位华人画家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2016)。
刘国松
刘国松个人简介
文:刘慕仪
刘国松的父亲原名刘中兴,后改名为刘仲起,北伐时期参加北伐军。1932年时,刘仲起参加“淞沪会战”,耳朵被日军打穿。同一年,祖籍山东的刘国松出生于安徽蚌埠。出生后,刘国松便跟随父母过上了军旅生活。1938年5月至1938年10月的武汉保卫战中,刘仲起在团长殉职后,以代理团长的职务继续抗战而最终牺牲。父亲去世后,刘国松和母亲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妹妹随留守处向各地转移。期间 ,妹妹得了哮喘,久治无效果,最后也离世了。
1945年抗战胜利,刘国松随母亲等转移到了武汉。家附近有一个裱画店,刘国松由于喜爱画画,经常去店里看画。苦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老板送了他裁剩下的纸和旧毛笔,在老板的指点下刘国松每天都努力练习作画。战后的武汉百废待兴,家人希望刘国松读完初中后就不要再继续读书了,希望他能开始工作补贴家用。偶然间,他看见报纸上登着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招生的信息,他立马报名参加了此次考试。遗族学校是为国牺牲的烈士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宋美龄是主席校董 。刘国松通过考试,1948年起就读于该校。一年后,刘国松与遗族学校一起搬到了台湾。
在台湾就读高中时,刘国松在美术和文学方面的特长得到发挥。1951年他在大学入学考试的七个志愿 栏里均填上了艺术系,最终通过专业考试,被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大二时学习水彩、油画,都是静物写生,刘国松觉得这才是来自现实生活,于是开始研习西画,从印象派一直探索到抽象派。
五六十年代在台湾的官方美展仅为“全省美展”和“全省教员美展”,固定的审美形式和学院传统互成一体,以印象派形式为主,许多画家用日本画当“国画”参展。刘国松等年轻人因不满当时美术体制,在教授廖继春的鼓励下决定自成一派,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刘国松1956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后,与台湾师大校友郭豫伦、郭东荣、李芳枝等以反对传统水墨与类印象派画风,主张全盘西化为指导,将巴黎的五月沙龙作为偶像,创立“五月画会”,其外文名称便是巴黎五月沙龙的名称— —“Salon de Mai”。并于次年5月10日在中山堂举办了第一届“五月画展”。
在不断的探索中,成员逐渐发现一味的追寻西方只会失去自我。1958年,刘国松进入抽象创作阶段。 通过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美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抽象派画家一定程度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他觉得既然西方的艺术大师都在模仿中国艺术,为什么不在中国艺术的 领域里继续开拓发展呢?于是在1959年便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期间,刘国松在油画布上用石膏打底,以抽象的形式,画出水墨渲染的效果,中西合璧。
刘国松受廖继春老师的推荐,于1959年前往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担任郭柏川老师的助教。一次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讨论中,一位发言人认为应该将所采用的材料特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非是模仿或代 替其它材料的性质。此外,台北省立博物馆展出一批故宫博物院藏品,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 早春图》等宋代水墨画对刘国松带来巨大震撼。这两件事情对刘国松影响很大,促使他放弃已使用近十年的油画材料,以抽象的形式重新回到宣纸水墨上来,并在1961年提出“中国画现代化”。采用台湾新出的纸、棕树皮或大油漆刷子当做笔、建筑用制图墨汁等材料进行水墨实验。他在1964年曾发表 《谈绘画的技巧》一文,介绍中国绘画史中不用笔创作的各种技法,推崇自由创作的方式。随后在70 年代初,更是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强调艺术创作需表达个人想法,有权利自由选择工具、材料和技法。
1963年对于刘国松而言十分重要。他发明了“国松纸”,要求纸厂在纸张正面做纸筋,画完墨色以后将纸筋撕掉,显露出白线,同时笔痕又清楚明了。这些自然而不规则的白色线型肌理被称之为“抽筋 剥皮皴”。他用军队里刷炮筒用的炮刷子,将狂草笔法带入绘画之中。大笔挥洒再施染,配合着撕筋 ,成就了独特的自我风格。作品《云深不知处》为香港艺术馆收藏,也是作品首次被美术馆收藏。
1966年至1968年为刘国松国外旅行时期,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 JDR 3rd Foundation)两年 环球旅行奖。期间,他在各地举办多次个展,策划的“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展览亦在美国巡回展出两年。1969年受美国阿波罗八号宇宙飞船从月球拍摄的地球照片的启发,开始创作“太空画系列”。 首幅作品《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同年,刘国松发起成立台湾“中国水墨画学会”,倡导中国画之现代化。
1971年,他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执教,担任艺术系系主任一职。他改革了艺术系所有课程的同时, 组建了世界第一个“现代水墨画”课程以及港中大“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班”、成立了“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推广现代水墨创作而非传统临摹。
1981年,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刘国松作为台湾美术家出席本次活动。之后,受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李可染、吴冠中等到场祝贺。三年内,在全国18个重要城市巡回展出,并多次演讲讲学,推广现代艺术思想,宣导中国画革命运动。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与李可染同时获得美展特别奖。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刘国松开始推动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亲自撰文在台湾的《文星》等杂志系列介绍大陆画家,其中包括吴冠中、周韶华、于志学、石虎、谷文达等。1994年组织策划由两岸三地艺术家组成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在台中省立美术馆展出。
步入21世纪,故宫博物院曾举办“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刘国松还先后获得了两岸最高的“国家文艺奖”和“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更在2016年成为第一位华人画家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刘国松 《日月浮沉》
《日月浮沉》 纸本 设色
57.7厘米 x 89厘米 1970年
弘川现代艺术博物馆
题款:刘国松?一九七零 钤印:刘国松(白文)
刘国松 《云耶?雪耶?》
《云耶?雪耶?》纸本 设色
187厘米x380厘米 2017年 艺术家本人
题款:刘国松?二零一七 钤印:刘国松印(白文)、国松翰墨(白文)、刘国松(白文)
1966年刘国松获得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两年环球旅行参访奖,游行到阿尔卑斯雪山时兴奋不已, 一直想画出雪山晶莹明亮的感觉。但是随后的“太空系列”打断了雪山画的实验。直到2000年,年近 70岁的刘国松在西藏大学讲学时,前往珠穆朗玛峰。山峰高松、彩云缭绕,刘国松第一次体会到忘我的境界。待回到成都后,左耳失聪了。但是却创作出了“西藏雪山组曲”系列。提起这段往事,刘国松却庆幸地觉得,上苍让自己看到了那么多美好壮观的景色,且还给自己留了一只耳朵。
传统中国画中的雪大多为留白,而《云耶?雪耶?》等雪山系列作品是用“抽筋剥皮皴”得到有力的白色线条。刘国松以往创作时是在纸筋纸的上面作画,然后撕去纸筋用正面进行绘画。但是在这个系列里,刘国松用反面进行创作,让墨色从正面透到背面,墨色的干湿浓淡在透过纸面时会有不同的效果,再辅以白色点线,造出雪山和雪石的肌理效果,辅以花青染色点缀,呈现出雪山终年覆盖白雪的巍峨山脊线。作品中,山、雪、云相融合,白线撕出了雪和山石的力量感,纸筋随机生成的不受制约的纹理,使得山峦起伏浑然天成。
刘国松 《春夏之间》
《春夏之间》 纸本 设色
137.5厘米x 34.5厘米 1984年
弘川现代艺术博物馆
题款:刘国松?一九八四 钤印:刘国松(白文)
创造白线的实验成功后,刘国松提出“画室也是实验室,不是传统绘画复制的工厂”。画家和科学家并无异同,需要有新的想法和感受,并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将其落实到画面上。当传统技法和材料无法表现时,就必须实验新的技法和开发新的材质。在太空画系列后, 刘国松于1972年开始尝试水拓技巧,将水墨或色彩等倒在水上,使其出现各种纹理,再将纸平铺水面,纸面形成一定的画面图像。 创作过程中随机性大,且难于控制。1977至1987年时间段,刘国松的水拓法日趋成熟。
20世纪70年代时,刘国松仅在作品局部施以水拓肌理。1984年创作《春夏之间》时,刘国松的水拓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出神入化而又精细入微。全画面几乎都是用水拓法完成,每个局部都各具形态,却能在一张纸上用水拓法去完成每个各具形态的局部且画面和谐统一,手段高明。水拓纹理构成的行云流水,烘托出春夏之间的氛围。
刘国松在自述这一阶段时曾说:“自1977年以后,画风也几经改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先用水拓,然后再用水拓的花纹来引发相信,由于联想再塑造意境,决定技巧,完成构图。但结果却完全不同。最近三年来,我的画又逐渐写实,在画的进行中,有意无意地画出了山水的形象来,而不像以前那样抽象了。我不知是否是受了外界的影响,还是自然的发展。但是我对于绘画史发展的看法,早已 由‘写实、写意、抽象’而修改为‘写实、写意、抽象意境的自由表现’,不再坚持‘抽象’了。”
注释:
《我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刘国松,2016年3月
叶维廉《与虚实推移,与素材布弈:刘国松的抽象水墨画》,载叶维廉《与当代艺术家对话中国现代画的生成·对谈篇》,东大图书公司,1982年,第276页。
刘国松 《上升的太阳》
《上升的太阳》 纸本 设色
196厘米 x 65.5厘米 2008年
弘川现代艺术博物馆
题款:刘国松?二零零八钤印:刘国松(白文)
刘国松 《月之蜕变》
《月之蜕变》 纸本 设色
175.8厘米 x 44.5厘米 2008年
弘川现代艺术博物馆
题款:刘国松?二零零八 钤印:刘国松(白文)
1968年底,刘国松在电视上目睹美国阿波罗八号飞船从月球拍回的地球的照片。受到启发,开始创作 “太空系列”,太阳和月亮成为该系列的创作主轴,并获得“太空画家”之美名。 《上升的太阳》 中以暖色调为主,颜色鲜明的三个渐变太阳踞于画面正上方;画面下半部圆弧的地球表面,是人类与太空关系转变的证明。由于登入太空后,“天圆地方”的方形大地变成月亮一般的圆球。画面视角由 以往对太空的仰望,转变成从宇宙回望地球,刘国松记录下了太阳运转的时序变化。《月之蜕变》以冷色调为主,太阳与月亮相呼应,月亮的位置变化是艺术家常讨论的题材之一。映像重迭的圆月寓意 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人类首次登上太空的壮举是二十世纪全球不能不提的重大事件。刘国松的“太空系列”巧妙地将这一当代题材与传统媒介相融合,描绘艺术家们特别是国画家们较少涉及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其所探讨的革命性现代水墨艺术具划时代的意义。他用新技巧、主题及展示方式诠释水墨。如吴冠中所言,刘国松是“一个中国人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向新时代推进了一步,向西方世界显示了东方艺术的特质与骄傲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兴奋。”①
注释:
①郎绍君《刘国松在大陆》,刊于《台湾美术》第18期,台湾省立美术馆,1992年。
刘国松 《如梦似幻》
《如梦似幻》 纸本 设色
86.5厘米 x 62.1厘米 2014年
弘川现代艺术博物馆
题款:刘国松?二零一四
钤印:刘(朱文)
推荐关注:
www.artsfans.com 网站母亲节、文化节、艺术节。
爱的传播,真诚的公益。有奖征稿,公益发布、公益展示。www.artsfans.com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中国文化传媒平台的--绿色文化学--当代文化学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中国文化传媒 中国当代艺术馆 www.artsfans.com
2016年艺品特卖-01--中国艺术品收藏网购物中心--藏家乐--艺术粉丝
关注艺品特卖。www.artsfans.com
艺术粉丝(www.artsfans.com)征集收购名家字画。
[心]内核动力无限的网站,欢迎等待您的关注;请您不要错过参与的好时机。
当代文化学因时代发展会拓展当代的内涵。研究当代文化学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存、进化、进步、发展有意义。
关键词:仁爱,道德,仁政,大同,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
关键词:--道义--当代-竞合--融合--包容。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专稿 作者:孟泽盛 2010-04-12 10:27:57